正文 第17章 輯三 自我修養篇(7)(3 / 3)

一日夫妻,百世姻緣。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

心得

夫妻要互相珍惜。世上男女這麼多,幾個人能一起坐船乘車呢?夫妻就是千百年修來的結果。何況夫妻不是坐一次船,乘一次車,而是要百年共度,不相互好好對待,怎麼共度艱難?

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傷人一語,利如刀割。

心得

有得必有失。殺死一萬敵人,得付出三千人馬的代價。傷人的語言呢?就像鋒利的刀,傷人傷己,兩敗俱傷。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心得

樹木秋天枯萎,到來春又發芽開花。人老了就奔死亡而去,再也年輕不起來。天還沒晚,就要預先找人家投宿,不然錯過了,就得露宿荒野。早晨出門看看天,免得走出門後遇上大雨,被淋了個落湯雞。

人不如天,人要看天生活。

將相頂頭堪走馬,公侯肚裏好撐船。富人思來年,貧人思眼前。

心得

做將相的,頭上可以讓人跑馬;做王公諸侯的,肚子裏能撐得開一艘船。富人想著來年怎麼賺錢,窮人想著眼前怎麼過日子。

做官能做得高,自然是看得開,看得遠。看得開、看得遠,就沒有眼前的煩惱,就會有時間打算長遠,把事情處理得好。麻煩多,眼前都顧不來,哪有功夫去想著長遠呢?

世上若要人情好,賒去物件莫取錢。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心得

要想人與人之間感情好,賒給人東西就不要取押金。生死、富貴都是命裏注定,老天決定的。

有些東西是上天決定,有些東西我們還是可以自己把握,如人情。如何把握呢?多施舍,少計較。能幫人忙就幫人忙,不要老惦記回報。那樣是在做生意,不是在培養交情。

擊石原有火,不擊乃無煙。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

心得

石頭相碰撞,就冒出火花來,分開放置,不讓碰撞,連一絲煙都沒有。這說明什麼呢?人的思維需要碰撞才能冒出火花。如何去碰撞呢?跟他人、前人碰撞。跟他人交流、碰撞才會知道自己的欠缺;多讀書、學習,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有了比較,產生了火花,才會努力去改進。不然,就隻能是老樣子。

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老。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

心得

人總會老,總會死去。看到別人老,就笑話別人,這是無知;須知,還有比你更年輕的。但也沒必要忌諱年老,忌諱死亡。老了就老了,我就過老人的生活,有什麼可煩惱的呢?北宋大儒張載說:“生,吾順事;沒,吾寧也。”活著,我的職責就是做好本分事;死了,我就安靜地隨天而去。這是規律,我們又何必多想?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心得

納,取。財、色,人人喜歡,但要得之以道。什麼道呢?對取財來說,不要傷天害理;對娶老婆來說,要按禮節迎娶,不要強搶強要。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

心得

因果報應是佛教理論。從科學的角度看,這是封建迷信。但從用意上來說,它為的是勸人為善。從理論上說,人的任何作為都會產生影響,即都有報應。至於是否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善惡由社會決定,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善惡已不太分明。如果過了一百年再來給予報應,對當事人已沒有意義,所起的促進作用也會大打折扣。如果從法律來規定善惡並進行報應,但法律向來隻懲惡、不揚善,作用有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人道好,千人傳實。

心得

一個人如果講信用,一個人的話,千個人來傳,產生的作用就會很大。如果人都不講信用,一個人說好,一個人說壞,這個社會不知會成什麼樣子?古人強調信用,現代的人更要講信用。

凡事要好,須問三老。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心得

多向老人請教。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其實是個曆史、文化傳承的問題。有些事道理上說得過去,但不符合大道即曆史、文化的追求。什麼是曆史、文化的追求呢?就是經過曆史長久積澱產生的一種心理趨向。尊老愛幼、安土重遷、落葉歸根等等,邏輯上論證就得繞口。

年年防饑,夜夜防盜。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

心得

學了就要運用,不用的學等於不學。如防饑餓,防盜賊,天天叫嚷,你會覺得多事,不會往心裏去。一旦真發生,悔之晚矣。天天提防,時時注意,這些話就像禾、稻一樣,能給人實惠;不去運用,就像茅草一樣,毫無用處。

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

心得

又是飲酒和高歌的問題。要喝就喝,要唱就唱,這是自己的事,跟他人無關。

人在社會中,有時就得裝孫子。但老裝孫子,很累,這時就得釋放自己,喝喝酒,唱唱歌,緩解緩解情緒。緩解了情緒幹什麼呢?還得去裝孫子。

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

心得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要善於借助外物。荀子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君子就是聰明的人,大度量的人,所以不以借助外物為恥,反而是善於借助外物。就像吹火,順著風吹,火一下子就點著了。又如渡江過河,沒有常年跟波濤打交道的漁夫的指引,你早就葬身魚腹了,還能看見翻滾不斷的波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