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醫院的健康教育講座
醫院經常會舉辦各類健康教育講座,可以把如何與醫務人員溝通作為講座的內容,比如,如何明確自己所關注的問題、如何陳述自己的症狀和病史、如何向醫務人員提問、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等等。
3.醫院發放的小冊子
醫院可以將溝通理念和溝通技巧的小冊子發給每位門診患者、住院患者及其家屬,如果其內容形象生動、簡潔明了、通俗易懂,也能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節醫方內部的溝通
醫療機構內部的運作是由醫院管理人員、臨床醫師、臨床護士、臨床藥師、醫技人員及後勤服務人員共同協作組成醫療服務團隊,向患者提供服務。因此醫院內部各類人員之間的溝通是醫療機構維持正常運作的基本前提,是臨床醫療工作團隊能否提供良好醫療服務的基本保證。醫療機構在為患者提供臨床診療服務時,直接麵對患者的是醫生、護士及護工。
臨床醫師是醫療行為的決策者及指導者,主導醫療行為的實施方式與方法,受到患者及家屬的關注,在醫患溝通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護士作為醫療行為的執行者和協調者,影響醫療行為的實施過程,與患者及家屬發生著密切的聯係。護工是醫院後勤保障中的重要人員,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日常生活護理的基本服務,其服務的重要性常常容易被患者及家屬所忽略。
醫技人員與臨床藥師透過臨床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間接服務,參與臨床診療活動。醫院管理人員通過協調上述各類人員的互相配合,在維持醫院的正常運作及醫院與醫院、醫院與社會之間的聯係方麵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因此臨床醫療中的醫患溝通主要涉及醫生、護士及相關的輔助(醫技)科室人員。
一、上下級以及同級醫師之間的溝通
臨床醫師之間的溝通方式包括同一科室內部的醫師之間的溝通與不同科室的醫師之間的溝通,後者主要發生在患者同時患有不同疾病或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需要其他臨床專科的醫師提供幫助時。醫療信息溝通的主要形式是會診。
(一)同一科室醫師之間的溝通
同一科室醫師之間存在著大量的醫療信息溝通,包括同級醫師之間的溝通與上下級醫師之間的溝通。同級醫師之間的溝通主要包括實習醫師之間、住院醫師之間、主治或主管醫師之間的溝通,這些溝通可以發生在同一醫療小組內,也可以發生在醫療小組之間。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由於醫生不僅需要日夜班輪轉,還需參與住院、門診、急診等部門的定期輪崗。
為了保證患者臨床診療方案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同級醫生之間的溝通十分必要,並需要製度化予以保障。同級醫師之間溝通的常用形式有以下兩種:
1.口頭交接班
當班醫師離崗時往往需要向醫療小組內的其他醫師或值班醫師進行口頭交接班,交班的主要內容是患者當前的臨床診斷、近期的醫療狀況、擬實施的治療措施、可能發生的危險及處理意見、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等。對於重症患者,在床邊進行口頭交班的同時還需要在病曆上作出書麵記錄。
2.交接班記錄
當班(或值班)醫師上崗期間為患者實施過臨時性治療措施,或調整過診療方案,或實施過重大的醫療作業均須在病曆上做詳細的醫療記錄。主管醫師輪換崗位時,交班的醫師與接班的醫師需要分別在病曆上書寫交接班記錄。
此外,同級醫師之間還常常就患者的醫療問題進行口頭討論,相互交換意見與建議。上下級醫師之間的溝通常通過三級醫療查房的形式實施,主治醫師查房一般每日一次,或者因病情需要隨時進行。主治醫師查房時由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報告患者病情,主治醫師經過檢查和分析提出診療意見,下級醫師在主治醫師查房後及時把查房意見記錄在病曆中並由主治醫師簽名。主任或副主任醫師查房一般每周一次,一般要求下級醫師提前提出查房申請或要求,並事先準備完整的輔助檢查記錄,查房時報告病情,上級醫師進行檢查分析,提出診療意見,查房後下級醫師同樣須在病曆中詳細記錄上級醫師的查房意見,並由(副)主任醫師簽名。科主任查房或科室內病曆討論常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確定,是科室內醫療信息溝通的重要形式之一,通常包括:①入出院病例討論:篩查所有住院患者,對診斷不明確者進行討論,確定臨床診斷;②疑難或危重病例討論:對住院期間診療較疑難或病情較危重的患者進行臨床病例討論,作出合理的診斷與處理意見;③重大診療操作或手術討論:重大的診療操作或手術方案需要組織進行科室內討論,確定實施方案;④其他科室討論:如死亡病例討論、醫療專題討論、教學查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