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鼓勵。盡管有些患者說起他的病史會嘮嘮叨叨、喋喋不休,但在很多情況下患者由於各種各樣的擔憂和顧慮,在醫生麵前會顯得比較沉默或說話吞吞吐吐,此時醫生應該盡量鼓勵患者表達出他的真實想法或憂慮。鼓勵患者表達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如:①用未完的成句,意在使患者接著說下去:“整天躺在床上,您是不是覺得……”,“您好像心裏老在想……”②用正麵的敘述啟動患者進一步發揮,意在解除壓抑在心裏的情緒:“您的兒媳婦好像對您不大親?”③用自己的經曆引發患者的共鳴,從而繼續交流溝通:“近來我兒子準備高考,這一下子可好,弄得全家都不安寧”,“我的一位親戚剛過四十,近來下了崗,初中文化,又沒有什麼技術,大家都為他一家子擔心”,如此等等。隻要醫生能夠捕捉患者某些煩惱、顧慮的苗頭,便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鼓勵患者表達。
(4)釋義。釋義是非常重要的傾聽技巧,是對對方信息內容的再解釋,著重於對對方言談內容的反饋。在醫患溝通過程中,釋義是指醫生在認真傾聽後,對患者先前的言語和思想進行精確的提煉並進行再編排,將其主要想法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會讓患者感覺到被理解,能鼓勵患者更集中注意力於重要的特殊情境、事件、想法和行為,對一些關鍵的想法和思想做進一步的闡釋,能引導患者更深入地探討某個重要話題。釋義時要注意有選擇地摘取患者信息中的認知部分,千萬不要把有效的釋義當作“鸚鵡學舌”,特別是在選詞用語上,一定要能夠引起進一步的討論或提高患者對自己認知部分的了解和掌握。釋義的五個步驟是:①在心中重複或者回憶患者的信息,即他告訴了我些什麼;②體會在患者的信息中存在著怎樣的情境、事件、人物和思想;③選擇恰當的語句;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⑤觀察求助者的反應。
案例7‐1一個69歲的冠心病患者:醫生建議我做心髒搭橋手術,不知道我是否要接受這個手術。這幾天我一直在想,都這個年齡了,再吃這樣的苦頭究竟有什麼意義?
醫生的內心對話過程:①患者告訴我們什麼?——他想手術,但是拿不定主意,因為他不明白接受手術的意義;②信息的內容部分是什麼?即患者正在討論的是什麼人、什麼事件、哪些物體或情境?——對於是否接受手術拿不定主意,不明白手術的意義,對手術後症狀的改善缺乏信心;③應使用哪些合適的語句?——如“您認為”、“我聽到您說”、“您在告訴我”、“它聽起來好像”等;④怎樣將患者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手術產生了懷疑,擔心手術對改善症狀的作用以及對身體的其他影響;⑤如何知道我的釋義是有效的?——注意觀察患者是肯定還是否定。
醫生:聽起來好像您對將要接受的手術產生了懷疑,主要是在擔心手術後是否真的能改善症狀,同時也擔心手術對身體的影響。
患者:是啊,畢竟我這麼大年紀了,這是出生來第一次要接受手術治療,而且是心髒的手術,想想都怕啊!
(5)情感反應。在傾聽中,情感反應盡管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溝通技術,但是把它與其他四項技術環節結合起來,才能使傾聽技術更加有血有肉、有張有弛,更具有其藝術性。醫患溝通中的情感反應就是指醫生對患者的感受(或者說是對患者信息中的情感內容)重新加以編排。情感反應和釋義反應對信息內容都有一個重新編排的過程,但是情感反應與釋義的最大不同點,就是情感反應要對信息加入情緒的部分,而釋義反應是沒有的。
案例7‐2患者(B 超檢查發現肝髒有血管瘤):這個血管瘤會不會變成肝癌啊?
醫生(釋義):您不太了解這個疾病,所以不清楚肝血管瘤是否會變成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