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醫患溝通常用技巧(3)(2 / 3)

共情在醫患溝通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①醫生能設身處地地理解患者,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材料;②患者會感到自己被關注和尊重、被理解和接納,從而會更願意與醫生配合,這非常有利於良好醫患關係的建立。

醫生如果缺乏共情,就很容易使溝通過程出現障礙,主要表現為:①患者因為感到醫生對自己不理解和不關心而失望,由此減少甚至停止自我表達,導致醫生很難全麵而準確地采集病史;②因為醫生沒有站在患者的角度而是更多地立足於自己,所以很難真正理解患者的問題與需要,所做出的治療性計劃往往缺乏針對性,同時也容易出現對患者的不耐煩、反感甚至批評,使患者感受到傷害而失去對自己的信任。

那麼醫生如何才能做到正確地共情呢?以下幾方麵可以作為參考:

1.放下主觀,努力做到高層次的共情

共情是指醫生體驗患者的情感,在情感上理解患者,這是一種特殊的知覺。要做到正確共情,醫生首先應該具有足夠的內省力,能明白自己當時的情緒變化哪些是屬於自己的,是受自己的諸如喜好、評價標準以及價值觀等影響而成的,哪些是直接反映患者的思維和情緒走向的。醫生應該放下主觀,走出自己的參照框架而進入患者的參照框架,把自己放在患者的處境中來嚐試感受他的感受,並把它表達出來,這有利於幫助患者澄清其意識乃至潛意識內的內容。對此感受越準確,共情的層次就越高;而共情的層次越高,則對治療的幫助越大。

R.卡可夫把共情分成五種不同的水平:水平①——沒有理解,沒有指導。醫生的反應僅是一個問題或否認、安慰及建議。水平②——沒有理解,有些指導。醫生的反應隻注重信息內容,而忽略了情感。水平③——理解存在,沒有指導。醫生對內容,同時也對意義或情感都做出了反應。水平④——既有理解,又有指導。醫生對患者做出了情感反應,並讓患者明白了可能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向。水平⑤——具有理解、指導和行動計劃。醫生在水平④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性的行動措施。

案例7‐6:兩年前王先生被診斷為大腸癌並及時做了手術治療,直到一個月前情況都非常好。但現在他感到乏力,食欲和體重都下降,CT 檢查發現肝區有轉移征象。下麵是他和主治醫生的對話。

王先生:醫生,我害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醫生A:我想總會有辦法的。(水平①——安慰)

醫生B:看來你的病情有所進展。(水平②——隻注重信息內容,忽視其情感成分)

醫生C:得到這樣的檢查結果,你很害怕。(水平③——缺乏指導)

醫生D:得到這樣的檢查結果,你感到害怕,這是很正常的。(水平④——缺乏建設性的行動措施)

醫生E:得到這樣的檢查結果,無論誰都會感到緊張,而你的主要擔憂是什麼呢?

王先生:我正需要時間去處理生意,我要盡可能地活得長一些。有朋友告訴我中藥有時很有用,如果我同時嚐試用中藥治療,您會反對嗎?

醫生E:說實在的,誰碰到這樣的事都會擔憂和著急,都想通過各種方法盡快地把病治好。但病急亂投醫往往容易出問題,我想是否再做些進一步的檢查,然後去邀請中醫科的醫生一起來會診一下,共同商量治療方案呢?(水平⑤——最高層次的共情)

案例7‐7醫生與患者在探討檢查及藥費時

患者:我上周才在A 醫院做了該檢查的,結果我都帶來了,您看看?

醫生:我知道。可是你既然到了我們醫院,就是不相信A醫院而相信我們醫院嘛,這個檢查的費用很低的,你還是再查一遍吧!(此時,醫生隻是從自身利益考慮,沒有對患者做到共情,不能體會患者的難處)

患者:那好吧,醫生,那我再做一遍檢查。但是您能不能別給我開那些進口藥了,我實在有些吃不消啊,藥費沒辦法報銷。

醫生:其實這些進口藥和國產藥也差不了幾塊錢嘛,但是療效好啊,你不會為了這點錢在這裏討價還價吧?(此時醫生如果以自己的收入看這幾塊錢可能不值得商討,但是在患者眼中因為進口藥不能報銷而感到很苦惱。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共情,還是應該從患者的參考框架來考慮)

患者:那……好吧。

2.注意驗證自己是否做到了共情

當醫生不太肯定自己是否已達到了共情時,可以使用嚐試性或探索性的語氣來表達,請患者檢驗並做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