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醫患溝通常用技巧(5)(1 / 3)

3.利用麵部表情

研究發現,人際交往中非言語信息的傳遞主要通過麵部表情,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麵部所表達的感受和態度是相似的。這說明麵部表情是溝通中最豐富的源泉,是一種全世界共同的言語。人類的麵部表情受生理控製,一般是不隨意的,但是也可以通過自我意識進行調節和控製。常見的麵部表情有微笑、痛苦、焦慮、哭泣、憤怒、安詳等。麵部表情的變化是醫生獲得病情的重要信息來源,也是患者了解醫生內心活動的鏡子。由於麵部表情具有變化快、信息多和可控製等特點,給觀察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需要綜合其他信息,聯係起來分析。醫生在會談中不但要善於識別與解釋患者的麵部表情,還要善於利用自己的麵部表情,因為患者會仔細觀察醫務人員的麵部表情,特別是在他們需要尋求幫助的時候。

因此,醫務人員應有意識地利用自己的非言語表情,傳達真誠為患者服務的信息。在醫患接觸中最有用的麵部表情就是微笑,微笑的主要功能是把喜悅或快感傳遞給對方。醫務人員欣然、坦誠的微笑對患者極富感染力,也可以及時緩解患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所以說微笑是最美的語言,是良好醫患溝通的關鍵。當然,醫務人員也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微笑,當患者疼痛難忍、受到較大創傷或因病不治的時候,醫務人員應站在患者的角度,向患者及其家屬表示同情及理解。曾有媒體報道,某一“120”工作人員因為微笑而遭到患者家屬的毆打。總之,麵部表情要和當時的場景匹配,隻要擁有一顆真誠的關愛之心,一定會流露出最美麗的麵部表情。

4.保持目光接觸

溝通中最重要的一種非言語信息渠道就是目光的接觸——眼神。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目光的接觸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號,表示尊重對方並願意去聽對方的講述。一般而言,目光接觸的次數、時間長短及目光轉移等,都會反映出會談者興趣、關係、情緒等許多方麵的信息。醫患雙方在溝通時最適合的視線範圍應該是雙眼和嘴組成的三角區域。醫務人員在詢問病史、與患者交換看法或聊天時均可采用這種視線,它也是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應用最多的視線範圍。

對於醫務人員來說,一方麵要善於發現眼神中所提示的信息,感覺到患者的反饋,另一方麵要善於運用目光接觸反作用於患者,使其受到鼓舞和支持,促進良好的溝通交往。譬如,當患者凝視醫務人員時,往往是求助的意思。而醫生在巡視病房時,盡管不可能每個床位都走到,但要以眼神環顧每一位患者,使其感覺到沒有被冷落。在患者訴說病情時,醫生不應左顧右盼,而應凝神聆聽,讓患者感到自己被重視、受尊重。與患者交談的時候,醫生的身體應該稍稍前傾,不要後仰,不要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注視女性患者時,應注意視線的範圍,切忌目光遊移不定,引起誤解。

與患者保持目光交流、維持目光接觸是必要的,但不應長時間地盯著患者不放。目光接觸時間的長短所表達的含義是大不相同的。長時間的目光接觸則成凝視,凝視往往包含多種含義,有時帶有敵意,有時也表示困苦,患者對醫務人員的凝視則多是求助。而在臨床上,醫生與患者交談時,則要用短促的目光接觸以檢驗是否被患者所接受,並從對方的回避視線、瞬間的目光接觸等來判斷對方的心理狀態。無論醫務人員當時的心情如何、就診患者的身份如何,目光言語所體現的內涵都應當是莊重、友善和親切的,情緒化了的目光言語,如煩躁、抑鬱、生氣以及鄙視、奉承等眼神都是應當避免的。所以,充分理解並能熟練運用目光接觸,是醫務人員進行良好醫患溝通的基本功。

5.合適的身體接觸

觸摸身體是一種無聲的言語,是一種很有效的溝通方式,它可以表達關心、體貼、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國外有研究表明,身體的接觸有時會產生良好的效果。但是觸摸是一種非常個體化的表達行為,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含義,並且受性別、年齡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心理學家認為,嬰兒期得到的觸摸越多,成年後適應力越強。觸摸需要貫穿人的一生,患者更需要被觸摸。在中國,由於受社會傳統道德規範的限製,人和人之間的觸摸行為受到極大地限製,個體的觸摸需要也往往得不到滿足。常用的觸摸方式有握手、擁抱、接吻、拍肩等。根據不同的文化類型,還有特殊的觸摸方式。觸摸的方式又可分為社交/禮貌型、功能/職業型、友誼/溫暖型。醫務人員對患者的觸摸屬於功能/職業型,而社區醫生的觸摸不僅具有職業功能的需要,而且還涉及友誼/溫暖型的範疇。在今天的中國,與兒童接觸較為隨便,對患兒的摟抱、撫摸可使其倍感親切;但對成年患者應慎重使用。醫務人員必須明白,觸摸身體是一種很容易傳達感情又極易被誤解的溝通方式,在使用時要盡量選擇合適的時機。盡管如此,在專業範圍內,審慎地、有選擇地使用觸摸對溝通是具有促進作用的。例如,為嘔吐的患者輕輕拍背,攙扶患者下床,做完檢查後幫患者整理好衣被等等,都是通過觸摸傳達關愛的最好例子,而對臨終患者進行身體的觸摸,則更是敬重生命、傳遞愛心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