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學會解讀患者的非言語行為
大部分的基本身體言語是世界通用的:高興時微笑,悲傷或生氣時哭泣或皺眉,點頭表達肯定,搖頭表示否定,聳肩表示不明白或不知道等等。這些基本的身體言語恐怕沒有人不明白,但是對一些常見的非常個體化的身體言語就不盡然了。因此,要正確理解對方的非言語行為,必須把其身體言語和當時的背景環境、所處的地位等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得出較為正確的結論。
在詢問病史時,醫生時常會碰到患者說謊的尷尬場麵,這對病史的采集以及疾病的診斷是有害無益的。那麼如何識破患者的謊言呢?又有哪些非言語行為會暴露患者的謊言呢?
有時候當我們看到、說出和聽到虛假的事情時,我們會用手掩住眼睛、嘴巴和耳朵,這是從兒童說謊捂嘴巴的姿勢轉化過來的。擦眼睛是說謊者較多的另一個動作。據研究,說謊會引起纖細的臉部和頸部肌肉組織一陣刺痛,需要摩擦或搔抓才能撫平這種感覺。另外,當說謊的人感覺你懷疑他沒有說實話時,他的脖子會輕微冒汗而需要拉拉領子;當一個人覺得生氣或沮喪時,他也需要拉拉領子以使冷空氣流入衣領和脖子之間的空隙中。當你看到患者拉領子,問一句類似“請你再講一遍好嗎”或“請你澄清這一點好嗎”的話語,將使可能正在說謊的人現出原形。舉個例子,一個患者坐在你麵前,說要開一個病假條,休息幾天。於是你問他哪裏不舒服?患者說頭痛得厲害,臉上露出愁容,目光避開你的視線移到天花板上,同時抬起手來摸了一下鼻子,又正了正衣領,喉嚨裏還咳嗽兩聲。這種情況下,基本可以斷定患者在說謊,如果繼續請他講頭痛的詳情,他會越來越不能自圓其說。
在醫患交談的過程中,醫生可能還會發現經常有患者做出一些防禦性的姿勢,如雙臂交叉或鎖足坐姿(二郎腿坐姿或“4”字形坐姿)。當一個人緊張或有負麵的態度時,會下意識地在胸前緊緊交叉雙臂,或是交叉雙腳,似乎要在自己的前麵(上半身或下半身)形成一道屏障,抵禦迎麵而來的威脅。如果患者在交談中出現以上姿勢時,醫生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言談讓患者感到不舒服或者不安全,使其需要下意識地用這些防禦性姿勢得到一些安全感以便使交談繼續下去。那麼醫生就應該找找原因,是什麼讓患者覺得沒有安全感,感到被攻擊?否則交談的結果不會使醫患雙方滿意,甚至會引起雙方的矛盾。
總之,醫務人員在與患者接觸時,應盡量注意維護作為專業人員的形象,搔頭皮、挖鼻孔、掏耳朵、打哈欠、拖鞋子等都是需要糾正的舉止。因為人的舉手投足無一不是受其生活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能夠準確地反映其素質修養。因此,醫務人員在平時要注重自己各方麵的修養,要不斷培養、提高自己理解和運用非言語行為的能力。
第三節言語性技巧
言語可以治病,早已見諸醫學典籍。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醫生有三寶——言語、藥物、手術刀。”《黃帝內經》中也指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便,開之以其苦,曾有無道之人,莫有不聽者乎!”可見發揮言語的醫療作用早已成為醫學傳統的一部分。盡管有研究證明,在情感表達時,以言語作為媒介的僅占7%,但在醫患溝通中,言語卻發揮著比在一般人際交往更為重要、更加特殊的作用,是建立良好醫患關係的重要載體。
有了態度技巧以及行為技巧的鋪墊,醫務人員在與患者會談時就可以擁有一個很好的開始;如果再注意運用言語技巧,則會使整個會談變得輕鬆融洽,不但有助於醫患之間良好關係的建立,而且對於醫生的診治和患者的康複都有很大的幫助。醫務人員善於運用言語技巧達到有效溝通,避免對患者造成言語性傷害,已經不僅僅停留在醫德問題的層麵上,它對提高醫生的個人素質、促進患者的康複、促進醫患之間良好的溝通和構建融洽的醫患關係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醫務人員一定要重視言語在臨床工作中的意義,善於運用美好言語,讓患者感覺與醫生談話是件非常舒服的事情,是種享受,而不是緊張和害怕,是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