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釋技術
在言語溝通技巧中,解釋通常是醫生運用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將患者的病情、症狀、疑惑等解釋清楚,使患者從一個新的全麵的係統的科學的角度來重新麵對病情,提高認識,促進康複。
解釋是言語性技巧中比較複雜的一種,它取決於醫生理論知識儲備和臨床經驗的豐富程度。醫患溝通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醫生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初學者切忌將理論知識生搬硬套,用書本上死板的知識去和患者或者其家屬解釋病情,忽視了現實中所遇到的人是形形色色的,問題是千變萬化的。這樣容易顯得說服力不強,解釋過於牽強、千篇一律,甚至張冠李戴、無法解釋。例如,某男性患者因急性胰腺炎入院,醫生在了解到該患者是某企業經理之後,就在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胰腺炎病因時武斷地認為是飲酒過度或者暴飲暴食造成的,當患者否認時也抱懷疑的態度。當患者家屬確認患者無飲酒及暴飲暴食習慣之後,又將原因歸結於膽管堵塞(結石或蛔蟲)。雖然這些都是胰腺炎的常見病因,但未必每位患者都是由此原因導致。有經驗的醫生在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病因時應該結合患者各方麵因素考慮,不能武斷地下結論,否則可能招致患者及家屬的不滿,引來醫患糾紛。
所以,進行解釋時,首先應該了解情況,把握準確,否則可能偏離主題,顯得牽強附會。
同時應明確自己想解釋的內容是什麼,若對此也模糊不清或前後矛盾,則效果就更差。再者要把握對什麼人解釋,在什麼時間運用什麼理論怎樣解釋最好。影響解釋效果的因素並非是單一的,它不僅取決於掌握知識的多少,還在於靈活熟練創造性地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程度。
要想做好解釋工作,有許多技巧可以遵循。例如,解釋要因人而異,有些患者的文化程度比較高,有一定的醫學知識修養,領悟能力比較強,解釋時可以深些、係統些、全麵些;對於理解能力不夠強、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應盡量解釋得通俗易懂,少用專業術語,多打比方,多舉例子,這樣更容易被患者及家屬接受。當然,醫生不能把解釋強加給患者。又如,有些患者是學醫出身,懂得一定的醫學知識,對醫生的解釋要求自然較高,當醫生給他的解釋與其之前接受的醫學教育觀念不同時(尤其是中醫與西醫之間的差別很大),患者可能很難接受醫生的解釋。此時切不可說“你的問題就是因為你不懂,你不理解”或者“你不同意我的解釋我就沒辦法了,到底是你懂還是我懂”等等,強迫患者接受,這樣的解釋效果自然不會好。
案例7‐13心內科醫生向一名高三女學生解釋心悸的原因(檢查皆為正常,但偶有心悸,感到緊張)
患者:我很擔心自己患上了心病,醫生,我還年輕,還沒參加高考呢!
醫生:別擔心,心悸實際上是人們的主觀感覺以及客觀征象的綜合表現,是對心髒搏動的過分感知。其實,無論何種形式的心悸,很少是威脅生命的,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心悸並不意味著有病,而隻是身心承受壓力過大或過度勞累引起的,尤其在年輕人及女性中更是如此。
患者:哦,原來像我這樣年齡的女孩子心悸是很常見的呀!
醫生:是的。因為青春期是人的機體由基本成熟到完全成熟過渡的階段,心、肺、腦、生殖器等器官在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支配下發生了迅速改變。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其自主神經功能往往欠穩定,很容易出現紊亂和功能失調。一旦交感神經活動占了主導地位,則可引起心動過速,就會感到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