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過,這是一個需要堅強意誌並長期堅持的過程,需要家人在身邊監督和鼓勵。
(轉頭用認真的眼神看家屬)你們能做到在身邊監督、鼓勵他麼?
家屬:可以的,醫生請放心!
在臨床實踐中,醫務人員應當熟練運用的言語主要有安慰性言語、鼓勵性言語、勸說性言語、積極暗示性言語和指令性言語,同時,在言語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使用得體的稱呼語
首先,要根據患者的身份、職業、年齡等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力求恰當,難以確定時也可征求一下對方的意見,切不可用床號取代稱謂,也要避免直呼其名,尤其是初次見麵時呼名喚姓更不禮貌。其次,要避免庸俗化稱呼,如“老板”、“小姐”等。最後,也不要使用歧視性綽號,如“胖子”、“瘦子”等。與患者談及其配偶或家屬時,適當運用尊稱,以示尊重。
2.充分利用言語的幽默
幽默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幽默是溝通的潤滑劑,幽默風趣、妙語連珠能使雙方很快熟悉起來,一句使人笑逐顏開的幽默言語可以讓人的心情為之一振,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幽默也是化解矛盾、解釋疑慮的很好手段。例如,當患者抱怨藥費太貴,不願再服藥治療時,已經與其非常熟悉的主管醫生笑著說:“你不用藥,那怎麼治病?我可不是神醫噢!”
再比如,當一個肥胖的高血壓患者問醫生:“你看我什麼時候鍛煉比較合適呢?”醫生回答:“……別人在飯店款待你的時候。”醫生詼諧的言語,使患者在毫不尷尬的處境下明白了節食在減肥中的重要性。當然,幽默一定要分清場合,也不能讓人有油滑之感,要做到內容高雅,態度友善,行為適度,區別對象。
派奇亞當斯是一位相信歡笑就是最好處方的美國醫師,他在少年時期因為患有抑鬱症而自願住進精神療養院,在那裏他受到其他患者的啟發,立誌當一名醫師。出院後他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他相信歡笑是最好的良藥,於是成天穿著五顏六色的花襯衫,裝扮成小醜,為別人帶來歡笑和希望。雖然他在醫學院裏的成績非常優異,但是其離經叛道的行徑卻被保守的醫學院長視為眼中釘,威脅他並要他退學。不過最後派奇亞當斯終於拿到醫學學位,他仍然堅持以患者為重的理念,在畢業後成立了一所健康中心,為患者營造充滿歡笑和關懷的醫療環境。派奇亞當斯經常做出一些驚人之舉,如在房間裏塞滿氣球、在遊泳池裏裝滿麵條等等,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給患者帶來歡樂,並轉移患者專注在自身病痛上的注意力。
派奇亞當斯的醫學人性化觀念特別新穎,他相信:①歡笑是會傳播的;②因為世界上有許多因孤獨、厭倦和害怕而感到痛苦的患者是無法用藥來醫治的,所以人們應當知道“愛心”有多重要,然而人們卻很少強烈地表達和發揮“愛心”;③醫療的目的不是避免死,而應該是提升生活的品質;④服務別人是克服自己問題的最好方法;⑤情感和關懷對患者的價值如同在醫療或科技上的突破一樣偉大;⑥醫師就應該高貴嗎?其實醫師應該和患者平起平坐;⑦醫師治療的應是“患者”,而不是“疾病”;⑧如果一個醫師連勸告一個拒絕飲食的患者開口吃東西都做不到的話,他就不可能成為最好的醫師。
3.多用稱讚性言語
生活中我們經常要讚美別人,真誠的讚美於人於己都有重要意義,對患者尤其如此。能否熟練應用讚美的藝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醫務人員職業素質的標誌之一。雖然讚美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卻可以對患者產生深刻的影響。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非常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能得到醫生的表揚,患者可以一掃患病後的自卑心理,重新評估自身在社會及家庭中的價值。讚美是一件好事,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讚美要注意實事求是,措辭得當。醫生對患者最好不要直接讚美,而是轉成第三人稱,這樣可增加可信度,避免讓患者感到有虛假或者吹捧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