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邊緣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者,其精神障礙有時會掩蓋軀體疾患。麵對女性患者,應注意兩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一種是精神分裂症,可求助於精神科醫生;另一種是對醫生特別有意義但又常常未能識別的邊緣人格障礙,其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臨床醫師往往會簡單地誤以為是患者的個性或作風問題,常常不能確診。邊緣人格障礙患者通常極具魅力,穿著誘惑,她們會通過各種手段努力博得醫生的同情和特殊待遇,常常過分地吹捧自己現在得到的治療,同時又對其前任主管醫生作不恰當的評價甚至公開辱罵和指責。這類患者的特點集中表現在永遠無法滿足她們對關注的需求,有時在剛開始進行談話時表現得非常令人滿意,然而當談話無法達到她所希望的程度時,會頓然“醒悟”,轉為憤怒,充滿仇恨,甚至破口大罵,往往不服從治療。若醫生警覺到這種疾病的可能性時,可捕捉到邊緣行為的蛛絲馬跡。這類患者應由精神科專業小組來處理。注意:醫生永遠不要在這類患者的誘導下單獨與其獨處,尤其是男醫生;即使在會麵時也最好有人陪同,以避免患者的自我暴露和引誘。
四、敏感問題案例分析
案例8‐3隱瞞隱私的悲劇
一位少女因陰道出血在其母陪同下來醫院就診。自述是騎自行車時摔傷後腹痛不止,並導致陰道出血,外科檢查未發現絲毫損傷的痕跡,透視也未查出疼痛和出血的原因。接診醫師根據觀察和經驗,懷疑其為宮外孕,建議轉婦產科進一步檢查和治療。但是患者及其母親以未婚月經一直正常為由否認宮外孕而拒絕轉診。無奈之下醫師隻好給予常規的止痛止血劑治療。可是當天夜裏患者就因宮外孕大出血導致休克而緊急住院,經全力搶救雖保住了性命,但卻因宮體破裂出血過多而不得不摘除了子宮,留下了終身的遺憾。
案例8‐4萬幸的女性
一位中年女性也因陰道出血到醫院就診。接診醫師根據各種征兆提出可能是宮外孕的設問時,患者卻勃然大怒,聲稱醫師對喪偶多年的她提出這樣的設問是對她的極不尊重。但在醫師的耐心說服下,她悄然承認了曾經有過的性生活事件,從而避免了誤診。
評析在這兩個案例中,患者都就敏感問題對醫生隱瞞了真情,說了假話,造成或險些造成誤診和事故。從常理來看,應該說醫生是沒有責任的,誰叫你對醫生說假話呢!但是如果真的出了事,患者和其家人很可能這樣理解:患者說假話固然不對,但醫生依然應該有正確診斷——誰叫你是醫生呢!這就是說,在患者沒有暢所欲言和充分說明時,醫生也難辭其咎,也要承擔沒能主導醫患溝通的責任。
在上述這種情況下,醫生應當怎樣來進行問診並主導醫患間的有效溝通呢?
首先,醫生要明白,對於上述案例中涉及患者隱私的致病原因,因其敏感性可能會對患者帶來社會的、道德倫理的以及法律的評判態度。此時醫生應努力使患者明白,自己關注的僅僅是致病的原因,而不涉及其他方麵的評判。醫生麵對的僅僅是患者,追求的是弄清致病的原因,從而能更好地治病,這樣就不會在言行方麵對患者形成壓力,而僅僅表現為醫者對患者的關懷和同情(也不是憐憫)。
其次,在問診溝通中,當患者有意識地隱瞞病因時,醫者不必強硬追問,但可婉轉說明如果發現某種疾病(如宮外孕、性病、艾滋病等)會有哪些症狀和征兆、會有哪些嚴重的危害、弄清病因對有效治療的重要意義等,給患者一個思索、權衡利弊的時間,讓患者從思索中體會到醫生是在治病救人,從而配合治療。
再次,由於問詢涉及患者的隱私,因而醫生在問診時最好避免讓第三者(尤其是患者的親人)聽到,同時,問診時做到語調輕柔,語速徐緩,以使患者意識到這種談話僅僅是醫患兩個人之間的絮語,不會也不必為外人知道。由於自己的隱私已經得到了尊重,患者就能敞開心扉向醫生傾訴,並且會對醫生充滿感激之情。
第三節危重疑難病例的醫患溝通
一、危重疑難病例的概念
危重疑難病例,顧名思義,是指臨床上那些病情危重、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有困難的病例。危重疑難病患者由於其疾病的病理生理改變複雜,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肺、肝、腎等重要髒器代償功能不全,有的患者同時還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的並發症。這些患者病情重,症狀具有不定性和多變性,住院期間並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較高,處理起來風險較大。由於在對這類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可預知的成分,醫學科學存在諸多的未知性、風險性和可變性,因此他們也是醫務人員和患者家屬最需花費精力的一類患者。正因為如此,醫患溝通上的不慎往往容易導致醫療糾紛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