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第二天,主簿借著縣令整改之機對外公布了一項小舉措,此舉措對於縣中的酒肆場所放寬了一些限製,雖說無傷大雅,但是卻會讓施行者身上打上“重商”的標記,於前途上會有些影響。
之後,主簿仍然和一眾朋友吃吃喝喝,大肆談笑,隻裝作偶然不經意地提起這件事情,果然眾人各有各的反應。有人沉默不語,有人認為如此舉措乃是方便之舉,甚至有人要求主簿今後多多實施此類“有益”舉措,當然也有些人於私下裏找到主簿,並站在主簿的立場上為其分析了一番此項舉措的不妥之處,並規勸他放棄。
眾生百態,這也讓主簿心中有了明晰的判斷,到底誰人為益友,誰人為小人,此後行事便漸漸有了傾向。
點|睛|智|慧
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真正的朋友就應當對朋友的錯誤毫不忌諱地指出來,並規勸其改過。縱使可能會一時讓人難堪,卻是為朋友做長遠的打算,是真正為朋友考慮,這樣的人結交起來才可以放心,應當時時親近。而所謂的小人,必然是自私自利之人,這種人與人交往完全隻是為了自己著想,若是遇到什麼事情,別說能夠得到他的幫助和規勸了,若是對他有利,甚至會對朋友落井下石,這樣的人絕對不是做朋友的好選擇,應當有意識地遠離這種人。
第十節 不忍言是一種縱容
老祖宗說話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對他人的錯誤若是不忍心去批評,那麼必然會因此而造成不好的後果。
過來人的故事
人都說慈母多敗兒,這裏便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戶人家,父親因為要養家糊口而在外做生意,十天有九天不在家,因此家中教育孩子的任務便落在了母親身上。
母親的性子有些軟,遇事的處理態度頗有些溫溫吐吐之感,十歲的小孩便也不怎麼怕她,到後來甚至演化得有些肆無忌憚了。
一日,母親照例在院中漿洗衣物,突然看見自家的孩子鬼鬼祟祟地從外麵回來,神情帶有一些緊張之感,仿佛做了什麼虧心事似的。
母親雖然心有懷疑,但認為孩子畢竟還小,就算闖禍又能是多大的事呢?於是隨意叫住了孩子,例行公事般地問他到哪兒去了。
孩子被叫住後吃了一驚,然後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說:“在外麵和朋友們玩兒,沒做其他什麼事情。”
母親本來就認為孩子不可能會做太出格的事,見孩子這麼回答,便以為可能是和小夥伴有了矛盾,也就釋然了,輕易就放過了孩子。
然而幾天後,孩子的行動越發地鬼鬼祟祟,還帶著點神神秘秘的味道,母親的懷疑再次上來了,為了知道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母親將其強行帶到一間房間裏,略帶嚴厲地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做了什麼事情瞞著娘?”
孩子本來還想編點謊話蒙混過去,但是觸到母親認真的眼神,沒來由的一慌,便說出了實話。原來,孩子前幾日在附近的城隍廟玩耍,被廟會上各種琳琅滿目的小玩意晃花了眼睛,想買卻沒錢,臨時動了歪腦筋。趁著人多,他悄悄扒了一個人的錢袋,事後買了很多玩物,不過怕母親發現後責怪,便都放在了小夥伴家中。
母親聽完前因後果,一陣頭暈目眩,孩子竟然學會了偷竊!本能地,母親便想訓斥孩子一番,然而一念轉過,想起孩子他爹常年在外,孩子缺少父親的關愛,頑皮一些也是在所難免。況且自己就這麼一個孩子,丈夫也對這個獨苗香火十分看重,這次不過是事情做的稍稍出格了些,小孩子畢竟不懂事,以後言傳身教再改回來就是了。
抱著這樣的想法,母親沒舍得說孩子的不是,隻是不痛不癢地吩咐了幾句“下次不許這樣了”的話,這事便算是過去了。
事情並不會這樣完了,因為並未受到母親的懲罰,甚至連口頭的教訓都幾乎沒有,孩子膽大包天的心思得到了縱容。不久之後再次故技重施,盯上了一個打扮華貴的老人準備行竊,但這次卻沒有那麼好運,孩子眼中的“肥羊”完全不是什麼善茬,乃是十裏八鄉都聞名的大老爺,十足一個吃人不吐骨頭的主兒。
孩子在他身上行竊時一下就被抓了個現行,老員外麵目猙獰地說:“偷東西偷到我的頭上了,真是太歲頭上動土——好大的膽子!若是不給你點教訓,長大了還得了?”於是吩咐離著自己不遠的護院們上來,毫無憐憫心地對著孩子就是一頓毒打,之後方才揚長而去。
有好心人將孩子送回家時,母親幾乎認不出孩子的樣子來,之後雖然百般尋醫問藥,孩子的雙手被打斷,仍然落下了殘疾。看到孩子落到這副模樣,母親心中悔恨無比,當初的一時縱容竟導致了這樣的後果,真是後悔莫及。
點|睛|智|慧
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若是真心對人好的話,不論是朋友還是至親的親人,都應該直截了當地指出其不對的地方。雖然可能一時會讓對方不舒服或者接受不了,但是卻給對方十分清楚地指出了錯誤之所在,在對方的心中留下了正確的言論,縱使對方再怎麼不舒服或接受不了,過後細細思考便能明白過來,從而改正自己偏離正道的行為,如此才能使人不斷進步。而且因為這樣,朋友之間或者親人之間在事後的感情會更加深厚,明智的人就應該像這樣直言待人。
第十一節 為學不進則退
老祖宗說話
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