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輯四 交友與讀書(3)(2 / 3)

學習不能有間斷,就好像流動的河流、天上飄動的白雲,隻有每日都有所進步,才不會停下來。

過來人的故事

有一王姓學子在縣中求學,每日裏誦經讀書,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心生厭煩,便打算出去玩幾天,來個“勞逸結合”。

這人自己出去玩不說,還順便拐帶了自己同學兼好友一起出去,名曰:結伴出遊樂趣多。

二人一開始淨往周圍有名的景點跑,雖然也體味了一把千古風流的味道,但仍覺得意猶未盡,後來便淨找鄉間荒山野水的地方去,以契合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當然這不過是個借口,真正的目的還是玩,尋求新鮮刺激的到處玩。

後來,二人來到了一處山間,停步駐足時隱隱可見一山中古刹,觀其檀煙嫋嫋,似是並未荒棄。二人互相對望一眼,心說這荒郊野嶺竟然會有廟宇,實在有趣,和尚不是都要化緣的嗎?這裏的和尚又靠什麼過活呢?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二人便走進了這座寺廟。

寺廟不大,到處都顯得很整潔,不過卻有些空蕩蕩,沒什麼人煙。正當二人想要離開這寺廟之時,他們見到了寺廟的主人——一個在寺廟後方辛勤耕種的老和尚。

王姓學子抬手作揖道:“這位大師,敢問此廟何名,供奉的是哪尊大佛呢?”

和尚抬眼看了看來人,手上的活並未停止,回答說:“此廟無名,廟中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千手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若是有心,可自去正殿中跪拜。”

同來的友人見和尚與人說話的興致不高,便趕緊接話問道:“敢問大師便是獨自一人居於此處嗎?”

和尚簡明扼要地回答:“正是。”

友人又問:“那您一人又是如何維持一座寺廟的呢?你看,寺廟雖說不大,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卻是寬敞得過分了,我觀整座廟宇都分外亮堂,可見您定然是時常打掃,再有您的每日生計又如何維持呢?僅靠這一小片田地嗎?可這又怎麼足夠?”

友人的話問完,和尚也剛好將地整好,遂直起身子說:“二位施主應是讀書人吧?”

二人應道:“正是。”

和尚點頭道:“那便應當聽過前輩禪師所留下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吧。”

二人再答:“有所耳聞。”

和尚繼續解釋說:“我每日打掃耕種的修行其實便如同每日不輟地擦拭本心這座明鏡台,唯有從不間斷,才不會使之染上塵埃。如此,我的修行也才能日漸進步。”

王學子想了想,覺得這和尚修行其實和自己求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便誠心多問幾句,道:“敢問大師,這每日打掃耕種,豈不覺得太過枯燥了嗎?難道就沒有其他可以調劑的嗎?”

和尚回答說:“這每日打掃耕種卻是不可中斷,否則廟髒餓肚子事小,我的修行也會隨之停止不前。”說到這,和尚望了望遠方的天,指了指天上的白雲,又指了指不遠處的一處流水清泉說:“白雲日日飄行不斷,可會認為乏味?流水年年不住流淌,可會認為無趣?皆隻因為本性如此而已。我觀二人悠閑如此,定是未將讀書納入本性之中日日堅持,奉勸二位還是快些回去苦讀,不要誤了好時光吧。”

二人被和尚一通話說得羞愧不已,慌忙回家繼續求學之途了。

點|睛|智|慧

讀書就好像逆水行舟,若是有一點兒鬆懈,便會停滯不前,甚至還會出現倒退,因此必須要勤勉地每日堅持,決不可因為一時的鬆懈而停止求學的進程。在人生道路上,若是停了下來,雖然一時會舒服一下子,但是別人卻不會停,那麼很快就會因為自己的懈怠而嚐到苦果——被別人遠遠地甩在後麵。所謂活到老、學到老,這世上從來隻有有限的生命,而沒有有限的知識,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若還有所懈怠,還怎麼能夠奢求進步呢?

第十二節 讀書之樂與為善之心

老祖宗說話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徹底投入讀書之中的人,應該知道讀書自有其樂趣,有做善事的心願,就不必去求做善事的名聲。

過來人的故事

青樓中有一位鍾才女,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儒玄佛道無所不通,名聲傳遍大江南北,慕名而來之人如過江之鯽駱驛不絕。

這天,一位富有的風流才子點名要見她,這位風流才子是位白麵小生,手中折扇一把,雖秋風涼爽之際,卻仍故作姿態搖曳不止,仿佛自身才氣逼人,不扇一扇就散發不出去一樣。

才女見對方這樣一副做派,心中已經暗暗將其層次降低了一等。隨後便徑自端坐於幕簾之後,隔著輕紗對才子說:“請問閣下是要聽琴還是要論道?”

風流才子卻從身上抽出一本書來,做出一副欲憑欄讀書的姿態,對簾後的才女說:“還請鍾大家為我奏琴,我可於琴聲中邊讀書,邊與鍾大家談儒,如此豈不妙哉?”

鍾才女心知對方是想營造一種才子佳人的氛圍,好引起自己的垂青,遂微垂眼瞼,輕聲問道:“奏琴便需一心一意,何來邊奏琴邊與人言論之說?閣下讀書亦是如此。若是與小女子談天論地,又如何看得進書?”

風流才子折扇輕拍手掌,笑道:“鍾大家有所不知,讀書這種事情若是一意於其中,著實是太過枯燥,不過若是能夠有佳人妙曲相伴左右,則枯燥之事頓添美妙無邊之意味。而鍾大家的琴聲中若是多出朗朗讀書聲,亦能夠受到書卷氣息的熏陶,意境可更加高遠,如此兩全其美,當可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