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輯四 交友與讀書(4)(1 / 3)

一個性情固執、不知變通的人,和其談論事情的時候會非常得累,因為他心中一旦有了觀點,不論是對是錯,都會堅持而不會改動。討論的目的是為了讓道理越辯越明,若是與固持己見而不肯變通的人辯論,則完全達不到討論的目的,將精力放在這上麵就是浪費時間。

隻有性情活潑、開通、能夠接受別人意見的人,才是合適的商量事情的對象。在與之探討的過程中,能夠互相補充、互相指正,最終能夠共同進步,討論出來的結果也一定是較為讓人滿意的,好處自不用說。

第十四節 求學不可有止心,窮理需要有真見

老祖宗說話

川學海而至海,故謀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窮理者,不可無真見。

江流河川學習大海的奔流不息,最後能夠彙入大海,因此,求學的人也應該在求學的道路上永不止息;田中的雜草並非稻苗,但是卻長得很像稻苗,因此研究事理的人要有明辨是非的真知灼見。

過來人的故事

明朝醫藥學者李時珍,以恢弘巨著《本草綱目》聞名於世,他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源於他在醫藥學問上永不止息的求索精神。

李時珍出生於一個醫藥世家,父親李言聞便是一位名醫。耳濡目染之下,李時珍從小便對醫學這門學問興趣十足。

李時珍二十歲之時,遇到了好幾例因為古醫書記載錯誤而導致的悲劇。有一次,李時珍正在自家藥鋪診病,忽見一大群人拉著一個郎中進來要求評理,為首之人指責郎中“庸醫害人”,而郎中則辯解說所開藥方沒錯。李時珍在檢查過人們帶來的藥渣後,發現是藥鋪開藥時將虎掌和漏籃子混淆了,而這也是古醫書《日華本草》中的錯誤。又一次,一位醫生給病人開了一味名叫防葵的藥,結果病人吃後卻死了;另一位醫生給病人開了黃精的補藥,也導致出了人命。這都是古醫書上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混淆所致。

對此,李時珍便思索了:世間藥草何止千萬,而其中難免有很多長得相似但是性理卻完全不同的品種,若是仍然按照古醫書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記載來做,必然會在治病過程中出現問題,而既然要在此道上明辨是非,求得真知灼見,便不如重新編訂一部完備的本草書目。

李時珍將他的想法告訴了父親。李言聞並沒有直接說支持還是反對,而是淡然地說:“你有修訂本草之心是不錯,不過這其中涉及到的學問浩如煙海,你做好鑽研不息的準備了嗎?”

李時珍自然點頭說:“既以此道為目標,任它如山似海,終會為我所暢遊。”

李言聞讚許道:“嗯,有毅力便能無所畏懼。不過,此項工作十分龐大,而關於本草的書籍亦有無數,你所讀還遠遠不足,不如先沉心研讀幾年吧。”

李時珍聽從了父親的話,此後的十年間,他熟讀了《內經》、《本草經》等大量古典醫書,搜集了許多珍貴的資料。於此同時,他還認識到,若要做到真正的明辨是非,還需要躬身力行,親身實踐。於是,他又踏遍四方、遍嚐百草,最後曆時二十七年,終於編成裏程碑式的《本草綱目》一書,從此聞名海內外。

點|睛|智|慧

世間學問無窮無盡,就好像大海一樣龐大,人的求學之心就好像涓涓細流,向著大海而前進。若是不能做到像大海那樣生生不息、奔流不止,那麼,人便很可能“斷流”在艱難的求學道路上,最後一事無成。而相反,若是將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納入自己的身體、心靈中,最後一定能夠徜徉於廣闊的知識海洋中,並在人生道路上開創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來。

在求學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遇到許多似是而非的東西,若是沒有明辨是非之心,那麼就永遠到不了真知灼見的知識海洋。

第十五節 以直道教人,以誠心待人

老祖宗說話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從,而自反無愧,切勿曲以求榮也。以誠心待人,人或不諒,而曆久自明,不必急於求白也。

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導他人,即使他人一時不聽從,但是自己卻是問心無愧,千萬不要委曲求全而有損道理本身;以誠摯的心態去對待別人,別人縱使一時不能體諒到苦心,日子久了自然會明白過來,不需要急著去表白什麼。

過來人的故事

有一陳姓讀書人,因多次科考失敗,便找到一位刺史的帳下做起了幕僚。

刺史帳下能人眾多,出謀劃策之人也不少,因此要搏得出位很不容易,許多人為求青眼相加,爭相阿諛奉承,卑躬屈膝。陳幕僚因為要保持自身操守,並不屑於如此作為,反而多次以直言勸告刺史,惹得刺史十分不高興。

有與陳幕僚身世相近,亦是讀書升遷無望,來此搏個前程的,自以為與陳幕僚乃是同病相憐之人,於是私下裏悄悄找到陳幕僚,勸告說:“此地並不缺少聰明人,恰恰相反,能在這裏混的人都不是簡單人物。你以為你勸告刺史大人的道理,別人就沒想到嗎?錯了,別人都一清二楚的,但是卻不能照直說出來,照直說了便是與自己的前程過不去,那麼到這兒來的目的豈不是達不到了嗎?你啊,就是太正直了,但是正直的另一個代名詞就是死板,在官場上混的豈能死板?那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

陳幕僚聽了這番話後十分淡定,隻是拿出一副圍棋對來人說:“你所說的我都聽見了,現在時間還早,我二人不如手談一局如何?”

來人以為陳幕僚接受了自己的意見,於是欣然與陳幕僚擺起了“黑白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