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這句值得細細品味,無論多麼困難的環境,挺住!挺住了就是強者,就可以熬出一片甘美世界。
生資,即天分、天資。
“風俗……”一句,是作者對於世情所發的牢騷,可以說奢淫、不廉不恥的情形,在人類社會大多數的時候都存在,我們可以做的,是要守住自己的心。
“人麵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終身無安逸之時。”這句很有意思:人的臉上,眉毛、眼睛、鼻子、口,組合起來是一個“苦”字,所以人活著就難得有安逸之時啊!這可真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有一點煩惱也是應該的。
伍子胥報父兄之仇而郢都滅,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蠢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每見待子弟,嚴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係也。又見有子弟,聰穎者入下流,庸愚者轉為上達,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
心得
“暗然而日章”,暗然,昏昧的樣子,章,同“彰”。平時看著不顯山露水的,時候到了就會大放光彩。
餘慶,遺留給子孫的福澤;餘殃,遺留給子孫的禍害。這個道理是說:與其多留財富給子孫,不如多做好事、積功德。而且,無論子孫是賢達還是愚蠢,多留財富對他們都是傷害!今天為人父母的,一定要多掂量下這句話。
兒女無論是有德行還是沒德行,有出息還是沒出息,關鍵都在長輩們的教育是否正確,教育決定命運。
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大權,其感尤速;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苟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
孔子何以惡鄉願,隻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麵孔;孔子何以棄鄙夫,隻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心腸。
打算精明,自謂得計,然敗祖父之家聲者,必此人也;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
心得
“利”字看不破,“懶”字丟不開,誠哉斯言!看世上多少人身敗名裂,不就是敗在一個“利”字上嘛!多少人事業無成,根本的原因也就是一個“懶”字!
“以有德當大權”,當,擔當、擔任;大權,即大的權力。讓品德高尚的人居高位,就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正風俗、振風氣。
“鄉願”,也就是不分是非、表麵裝好人,孔子說:“鄉願,德之賊也”,批評這種人是德行的敵人。“鄙夫”,粗俗淺薄的人,孔子說:“鄙夫……其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未得到的時候為得不到煩惱,得到後又為怕失去而煩惱。這種人很難纏,天天就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在與人鬥、與己鬥,遇到這種人算你倒黴。像這種人,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同時我們也要警惕自己不要成為這種人。
精明人個人利益至上,一心為自己打算,永遠都不會吃虧,作為精明人的家人、朋友,有時也能跟著沾沾光。但是,真到困難時,精明人絕不會舍棄自己的利益而去照顧家人和朋友,更不用說其他人了。所以,應該遠離這種人!
心能辨是非,處事方能決斷。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汙。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來;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二途不無奸險人藏其內。
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自家富貴,不著意裏,人家富貴,不著眼裏,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誌量!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聖人不責人無過,惟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心得
心能辨是非,有杆秤,遇事才能有主意,其實也是說,心中有了是非的定見,遇到利益的誘惑時,能把握住自己,不會“鬼迷心竅”、亂了方寸。
一心追求、眼裏隻有權勢的人,在外是領導,在家也是領導,走到哪裏都拿自己像菩薩一樣供著,這種人,很無恥。壞心眼多、耍奸弄詐的人,就算沒事也會整出些事來,這種人,既無恥又可悲。
“自家富貴……”這一句,道理非常棒。自家的富貴,不要時時放在心裏、掛在嘴上。有些人,做個七品官就把自己當“父母”、其他人都是“屬下”“奴仆”,手頭有個兩三百萬元,就覺得別人都欠自己錢,看誰都是他們家的“長工”。對應地,別人家的富貴,見到了也不必在意,這才是好修養。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講性命之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