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知佛老為異端,不知凡背乎經常者,皆異端也。人知楊默為邪說,不知凡涉於虛誕者,皆邪說也。
圖功未晚,亡羊尚可補牢。虛慕無成,羨魚何如結網。
道本足於身,切實求來,則常若不足矣;境難足於心,盡行放下,則未有不足矣。
心得
“心靜則明……”一句中,“明”是明白、通曉事理、不犯糊塗;“止”,靜止,這是一種心無旁騖、心無羈絆的境界。
“清貧,乃讀書人順境……”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現代人為什麼心情浮躁?很大的原因就是物質文明越來越豐富,人的欲望也就越來越多,內心所受的幹擾也就越大。所以說,不論是讀書還是做事,有時候清貧得一無所有,反而是一種幸運!
“背乎經常者”,違背常理的東西。
“亡羊補牢”“退而結網”,這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典故,但道理卻並不是每個人都真正明白。很多人總在後悔:要是當初我如何如何,就不至於今天這般了!卻不知道,你現在在為三年前的事情後悔,但是如果現在你不知道努力的話,也許再過三年後,你又在為今天而後悔不已。所以說,一個人要努力、奮發,20歲、30歲、50歲,永遠都不會嫌晚。隻要認識到不足或過失時,立刻去改正、重新開始,一切都還來得及!
讀書不下苦功,妄想顯榮,豈有此理?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
才覺己有不是,便決意改圖,此立誌為君子也;明知人議其非,偏肆行無忌,此甘心為小人也。
淡中交耐久。靜裏壽延長。
凡遇事物突來,必熟思審處,恐貽後悔;不幸家庭釁起,須忍讓曲全,勿失舊歡。
聰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纊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耕讀何妨兼營,古人有出而負耒,入而橫經者矣。
心得
有付出才會有回報。不努力讀書,當然不可能通過科舉而名顯天下;一個人如果全無優點,從不為善,卻要有福有慶,當然是妄想。
“淡中交耐久。靜裏壽延長。”這一句言雖簡、意卻賅。淡中交,就是不靠酒肉、不靠套近乎、拉關係、互相利用來交的朋友,自然會長久;而一個人若能長期保持清靜平和的心態,不憂不患,自然能夠活得健康長壽。
“聰明勿使外散……”一句,“纊”,棉絮,“旒”,帽前懸掛的綴飾,用棉絮塞著耳朵,用綴飾遮著眼睛,這樣聰明就不會外露,這裏提倡的是一種深藏不露的處世態度。
“耕讀何妨兼營……”,古代人最常見的一種理想就是“耕讀傳家”,“耕”就是耕地、勞動,“讀”就是讀書。耕和讀這兩件事並不衝突,農民可以白天去田間幹活,晚上在家讀書,城市裏的上班族可以白天去公司上班,晚上在家關掉電視電腦,靜心讀書。
身不饑寒,天未嚐負我;學無長進,我何以對天?
不與人爭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作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
山水是文章化境,煙雲乃富貴幻形。
郭林宗為人倫之鑒,多在細微處留心;王彥方化鄉裏之風,是從德義中立腳。
天下無憨人,豈可妄行欺詐?世上皆苦人,何能獨享安閑?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謂予智,終是糊塗。
謾誇富貴顯榮,功德文章,要可傳諸後世。任教聲名煊赫,人品心術,不能瞞過史官。
心得
“身不饑寒……”一句,古代修養高的人,都是對物質要求低、對自身道德要求高,所以說我不挨餓也不受凍,老天並沒虧待我,而如果我學問沒有長進,那我怎麼向老天爺交代呢!
“知能”,“知”同“智”,智慧和才能。
“為人循矩度……”這句話是強調變化,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創新。
“山水是文章化境,煙雲乃富貴幻形”,或作“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貴乃煙雲幻形”,意思都是:好文章像山水一樣美麗,而富貴是靠不住的。
“郭林宗”,即郭泰,東漢名學者;“王彥方”,也是東漢人,這兩人,一個有識人之名,看人看得準;一個有和睦鄉鄰的美德。
“謾誇富貴顯榮……”,這一句話也是說位高權重、富貴顯達隻是一時的,功德文章才可以萬世流傳;名聲再大也沒用,如果心術不正、品行不端,就逃不過曆史的審判。
神傳於目,而目則有胞,閉之可以養神也;禍出於口,而口則有唇,闔之可以防禍也。
富家慣習驕奢,最難教子。寒士欲謀生活,還是讀書。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醫。
有不可及之誌,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心得
“胞”,指眼瞼,人的眼睛上有眼瞼,閉眼即可養神,嘴上有嘴唇,閉嘴即可免禍。古人提倡慎言,沉默是金,少說話可以防止禍端。
最難做者富家師,就是說富人家的孩子教起來最難,今天的很多家長對此一定深有體會。貧寒子弟,唯一的出路還是靠讀書。
“苟”,苟且、隨便。
事當難處之時,隻讓退一步,便容易處矣。功到將成之候,若放鬆一著,便不能成矣。
無財非貧,無學乃為貧。無位非賤,無恥乃為賤。無年非夭,無述乃為夭。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
知過能改,便是聖人之徒。惡惡太嚴,終為君子之病。
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
德澤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斷不負苦心。為善者,須當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