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朝聞道,夕死可矣!——學習和成長是一輩子的事(4)(1 / 3)

學做人:不要讓專家的話左右了你,不要拿專家的話太當真——不要完全相信那些所謂的專家的話,有時候那些專業人士的話可能會害了你。

33沒有對的隻有不同的

五台山上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是小和尚的師傅,二人在寺廟中相依為伴。

有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出了道題:“一個愛清潔人和一個不愛清潔的人一同去一家串門,是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還是不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小和尚搔了搔頭皮,迅速地答道:“當然是不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因為他身上髒得很。”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滿意地捶了小和尚一下:“呆子,好好想想吧”

這次,小和尚可知道正確答案了,毫不猶豫地回答:“一定是那個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老和尚問:“為什麼”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說:“那還不簡單,愛清潔的人有愛洗澡的習慣,不愛清潔的人有懶惰的習慣,隻有愛清潔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說完,小和尚等待師傅的誇獎。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沒有誇獎小和尚,還說小和尚沒有悟性,除了罰站,還要考慮正確答案。想了大半天,小和尚迫不及待地回答:“兩個都得去洗澡,愛清潔的有洗澡的習慣,不愛清潔的需要洗澡。”

師傅的臉色告訴他,又錯了。小和尚隻好怯生生地說出最後一個答案:“兩個都不去洗澡,原因是愛清潔的人很幹淨,不需要洗澡,不愛清潔的人沒有洗澡的習慣。”話畢,老和尚和顏悅色地對小和尚說:“其實,你已經把四個答案都說出來了,但你每次都認準一個是正確的,你的答案是不全麵的,因此,單單拿出一個都不是正確的答案。”

學做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尤其是在與人交往中,有時並非因為做得不對,而是沒有全麵地考慮問題。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根本就沒有標準答案。為什麼偏要說明隻有自己的才是對的呢

34你無法改變對方

一隻盲目的龜住在一個井中。另一隻龜本是生長在大海裏的,因到陸地旅行,偶然的失足跌落到這個井中來。盲龜問他的新朋友從哪裏來。

海龜說:“從大海裏來。”

盲龜一聽見他的新朋友說起海,因為他是一生住於井中的,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海,便在井中走了一小圈問道:“海有這樣大嗎”

海龜答道:“還要大。”

於是盲龜環遊了全井的2/3問道:“海是否是這麼大”

海龜答道:“還要大得多呢”

盲龜於是問道:“那麼,海有整個井大嗎”

海龜答道:“更要大。”

於是盲龜說道:“如果這話是真的,那麼,海究竟有多大呢”

海龜答道:“你一生除了你的井之外,沒有看見過別的水,你的知識範圍是很小的。至於說到海呢,即使你耗費了許多年的光陰,你還不能遊完它的一半,更不用說達到它的邊界了。所以它是絕對的不能與你的這個井相提並論的。”

盲龜怫然的說道:“比這個井更大的水是決不能有的。你不過是用誇大的話來讚飾你自己的本鄉而已”

學做人:你無法改變對方,你隻有去影響對方。因為,每個人心中都固守著一扇別人無法開啟的門,不論別人怎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們都不會輕易打開。

35是什麼東西限製了小虎鯊

小虎鯊長在大海裏,當然很習慣大海中的生存之道。

肚子餓了,小虎鯊就努力找大海中的其他魚類吃。雖然有時候要費些力氣,卻也不覺得困難。有時候,小虎鯊必須追逐很久,才能獵到食物。這種困難度,隨著小虎鯊經驗的長進,越來越不是問題,獵食的挫折並不給小虎鯊帶來困惑。

很不幸,小虎鯊在一次追逐獵物時,被人類捕捉到。

離開大海的小虎鯊還算幸運,一個研究機構把它買了去。放養在人工魚池中的小虎鯊,雖然不自由,卻不愁獵禽。研究人員會定時把食物送到池中,都是些大大小小的魚食。

有一天,研究人員將一片又大又厚的玻璃放入池中,把水池分隔成兩半,小虎鯊卻看不出來。研究人員又把活魚放到玻璃的另一邊,小虎鯊等研究人員放下魚之後,就衝了過去,結果撞到玻璃,疼得眼冒金花,什麼也沒吃到。

小虎鯊並不氣餒,過了一會兒,看準了一條魚,又衝過去,這一次撞得更痛,差點沒昏倒,當然也沒吃到。休息十分鍾之後,小虎鯊餓壞了,這次看得更準,盯住一條更大的魚,又衝過去。這次情況仍未改變,小虎鯊撞得嘴角流血,它想不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小虎鯊癱在池底思索著。

最後,小虎鯊拚著最後一口氣,再次衝了過去但是仍然被玻璃擋住,這回撞了個全身翻轉,還是吃不到魚。

小虎鯊終於放棄了。

研究人員又來了,把玻璃拿走。然後,又放進小魚,讓他們在池子裏遊來遊去。小虎鯊看著到口的魚食,卻再也不敢去吃了。

學做人:是什麼東西限製了小虎鯊,讓那些到口的魚食都不敢去吃呢?是限製性信念、限製性指令、生活中的常規、過去負麵經驗總結、習慣的思維定式等限製了他們。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被過去的經驗所限製,有時候我們的孩子會不會也像小虎鯊呢

36健康是最大的資本

馬克思在讀大學的時候就曾接到父親的這樣一封信:

“……祝你健康,在用豐富而有益的食物來滋養你的智慧的時候,別忘記,在這個世界上,身體是智慧的永恒伴侶,整個機器的狀況好壞都取決於它。一個體弱多病的學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此,望你用功不要超出你的健康所能容許的限度。此外,每天還要運動運動,生活要有節製。我希望,每次擁抱你的時候,都會看到你是一個身心越來越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