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擁有三寸之舌固然是好本事,可是這項本事要是用錯了地方,用錯了方式,就好比在水泥地上種田,在天花板上栽花,沒人會覺得你多高明,隻會笑你太愚笨。
因為話說不好而喪命的荀彧
與人交往,不得不懂得說話的藝術,如何說話,何時說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人脈如何。許多人本有博學才識,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但隻是因為不諳人情世故,不能采用正確的方式,沒有在正確的時候說話,即便說的是不可爭辯的真理,即便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會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場。如此,就更不用談人脈的好與壞了。
荀彧,字文若,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戰略家,就是說話未能把握好分寸,而最後落得自盡而死。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29歲在曹操帳下便與張良並為司馬,為曹操出謀劃策,屢薦人才。然而他過於聰明,總是能猜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因殺父之仇要討伐徐州陶謙,荀彧在與曹操交談中,卻直言曹操名為報殺父之仇,實則想納徐州為囊中之物。在曹操率大軍到洛陽迎駕漢獻帝時,荀彧又直言曹操名為護駕,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這些話都是事實,但不應該當麵說出。況且曹操疑心過重,荀彧雖然有王佐之才,並且對曹操忠心耿耿,但在曹操眼裏,他終會成為自己的心腹大患。於是在荀彧反對曹操改年號稱帝的幾年後,在曹操的暗示下自盡身亡。
荀彧明白曹操的心思,但不必直言,一旦直言,定會引起曹操的疑心,從而對荀彧產生戒備。事情的發展正是沿著這個軌跡,才導致最後悲慘的下場。
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比如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與那些博學的人交談會感到身心疲憊,他們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即使說的隻是一個尋常話題,也能引出大道理,並與別人針鋒相對。如此偏執狂,怎能讓人不討厭,更不用談人緣了。
選對說話方式和時機很重要
擁有敏捷的思維和清晰的表達能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表達、在何時表達。
對於不熟悉的話題,盡量不要發言,以免班門弄斧。即使是熟悉的話題,也要多聽聽別人的觀點。切記就算是對於自己熟悉的東西,也不要像竹筒裏倒豆子一樣,說個沒完沒了,這樣隻會給別人留下不沉穩的印象。有時候,多言不如沉默,沉默是金,尤其是在注重中庸之道的中國,沉默便是沉穩的代名詞。適時適當保持沉默,會讓人覺得此人穩重,因此而交到好友也是常有的事。
麵對不同的對象,說不同的話題,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紅頂商人胡雪岩能夠顯赫一時,成為一代豪商,正是因為深諳此道。如果不管遇到什麼人都是大談特談自己的專業、自己的觀點,那無非就等於給對方上了一個談話的“緊箍咒”,給對方留下傲慢自大的印象,對方隻會希望盡早離你而去。
如果是大家在一起討論問題,多談論一些大家都能談論的話題吧,別隻談論自己。如果你認為別人正在談論愚蠢至極的話題,那就不如做一個順水人情,以沉默來表示你的附和就可以了。那些都是你不能改變的,即便你說出你自己認為對的觀點,也未必會得到他人的認同。既然這樣,你又何必要鋒芒畢露地讓大家難堪呢?
如果人微言輕,那就選擇沉默吧。既然人微,就意味著資格還不夠,正所謂“有多大肚量說多大的話”,既然還不夠資格,就還是選擇沉默的好。不然說了話,就會有爭搶風頭之嫌,有交惡之險。言輕,自然說了也不會被重視,既然不被重視,又何必還要冒著大不韙的風險鬥膽獻言呢?更何況我們在正統思想的教化下,都會抱著一種“搶打出頭鳥”的態度,那些不顧世故而直言不諱的人,都有可能是挨打的出頭鳥。
獲得人脈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套用在說話的技巧上,就是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說恰當的話,這樣才能使人脈如常青之樹,常綠不衰。
一雙靈敏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隻顧自己滔滔不絕的人是絕對的自私鬼,是無疑的偏執狂,這種人注定很難在職場中大展拳腳。隻有善於傾聽者,才能換來他人的善意與誠心,而這終將促使你成功。
成功率達90%的調節者
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句話,“一個人擁有多麼好的人脈,有多麼成功,不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多麼能說的嘴。恰恰相反,他的成功多是依靠他有一雙善於聆聽的耳朵”。聆聽是人與人交往中必須要注意的事情。
許多推銷員因為話太多,滔滔不絕地談論產品,不給客戶說話的機會,而失去了客戶。許多人也因為話太多,而致使一些朋友離自己而去。相反,善於聆聽會得到更寬廣的人脈。有時候是否會覺得一些博學者旁征博引的講話內容會讓人窒息?他們不給別人一點空間和自由,完全限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讓人覺得他們是偏執狂,這種人是很難在職場中大展拳腳的。
劉長河作為一個基層法律服務人員,每天都穿梭於所在轄區的各個鄉鎮,為那裏的人們化解糾紛。在他任職的三年裏,調解成功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再次發生矛盾的比例幾乎為零。他也因此連續三年被市裏評為最優秀法律基層服務者。
他離職時,許多曾經得到過他幫助的人自發組織起來為他送行。他在任期間,收到的錦旗不下數十條。許多同行也前來取經,問他為何能夠在糾紛最多的區域,做到如此高的成功率呢,到底有什麼秘訣。他微微一笑,說他每次去調解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雙方叫到一起,而自己在一旁聽他們講述,最多偶爾在他們說話時講幾句公道話。到最後,雙方把事情都說清楚了,事情自然也就解決了。前來取經的人都大為驚訝,與劉長河相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理論要求雙方當事人如何去做。自己滔滔不絕,讓別人聽得雲裏霧裏,當時似乎是解決了問題,可事後矛盾又產生了。到頭來,還不如劉長河“以逸待勞”的方法有效。
人們常說“一雙靈敏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傾聽者為說話者提供了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可以讓說話者陳述事實,講述真情,同時,這個空間也代表了對說話者的尊重。無論是談話,還是談判,都是與人交往,聆聽絕對不可或缺。
聆聽不隻是把耳朵豎起來那麼簡單
聆聽的重要性已經不用再贅述,無論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還是在職場中呼風喚雨的人物,無不是善於聆聽者,下麵就教你一些聆聽的技巧。
不要打斷他人的談話。要做到聆聽,就應該讓人把話說完,無論自己對他的觀點是反對,還是讚成,即便是想表示支持,也要等人把話說完。打斷別人的講話不但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還會讓別人認為你傲慢自大、自以為是。
說話與聆聽是不能同時進行的,既然這樣,就應該把話語減到最少。給別人更多時間,更多空間,不要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而中斷談話,更不可讓自己的語言阻塞了溝通的繼續。即使是不讚同對方的觀點,也要待對方講完後再表達你的意見。同樣,如果你讚同對方的觀點,要時常點頭,表現出你的讚許之情。
表達善意、表現真誠是聆聽中不可忽視的一點。“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我們不但要認真做事,還應該用心聆聽。本來與人談話就是一個交流的過程,如果不能用心,又如何知道對方的真實意圖呢?又怎麼與人溝通?那就更不要說與人結交了。隻有表達善意,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真誠傾聽,你重視他說的話。務必記住,重視是彼此的,你重視別人的同時,也會換來別人對你的重視。
戴爾·卡耐基說過,不要和一個生物學家去談衛星如何圍繞地球旋轉。隻有找到彼此都能認可的話題,才有可能給對方說話的機會,才能給自己一個傾聽的機會。
不要輕易地為談話下定結論。世上沒有完全的對與錯,不要用自己的標準來判斷是非,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有時候讓彼此談話的事情“懸而未決”會比“水落石出”效果好得多,並因此會帶來更多的談話與溝通。此時還怕沒有人可交往嗎?
懂得聆聽的人才會獲得真正的朋友,因為你在無意中分擔了他的煩惱;懂得聆聽才能更成功地溝通,了解對方真實的意思;傾聽意味著你的沉穩與成熟,代表著你對他人的尊重,與人尊重,必將也獲得尊重;擁有成功的人脈,必要善於聆聽。
多打問候電話,少打商業電話
問候,就像送上一杯暖暖的水,總能給人帶來愉悅的感覺;推銷,就像吃魚的時候卡了一根刺,總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溫暖傳遞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