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心理操縱:讓對方沒法說“不”(3 / 3)

經理給了張元充分的時間認識錯誤,更重要的是,他的批評方式委婉含蓄,既達到了批評教育的目的,又不會給對方帶來負麵影響,使對方對自己產生感激之情。

第三,對某些不太好相處的人,可以采用恭維的方式,這樣既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還會有意外收獲。

有位辦事員生性高傲,他生硬冷漠的麵孔常讓前來辦事的人望而卻步。有位外地來辦事的人聽說了他的脾氣,一見麵就微笑著遞給他一支煙,說:“您好,我剛才在門衛那兒聽人告訴我,說您是個爽快人,辦事認真,有同情心,特別是對外地人格外關照。我一聽,高興極了。”這位辦事員臉上立刻就露出笑容,接下去談正事,果然大見成效。

這位外地人的成功得益於開頭的那幾句恭維話。誰都不會對別人的恭維有多少抵抗力,你的恭維會讓對方很高興。本著維護自己在你心目中的地位的心理,你們的交流會很順利。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使用恭維話要注意適可而止。讚美隻是交際的序幕,要注意及時轉入正題,要處理好恭維和正事之間的銜接,不要顯得很突兀。

暫時後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有的時候,硬碰硬很可能使雙方都下不了台,好處誰也撈不到。這時不妨換一種方式,以退為進,表麵上你作出了讓步,吃了虧,實際上你卻是最大的贏家。

聰明示弱的模範丈夫

在談話中,不是說得多就是好的,說得對、多說有用的話才是目的。也不是始終咄咄逼人,把對方逼得毫無招架之力就是對的做法,這樣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使合作關係破裂。談話的節奏應該是有急有緩,哪裏該急,哪裏該緩,節奏要盡量掌握在自己手中。現在先講“緩”的技巧——欲擒故縱,以退為進。

以退為進,要在適當的時候自謙,顯示自己柔弱的一麵,這樣做有的時候是為了博取同情、好感,有的時候則是為了緩和緊張氣氛。

維博和妻子是一對模範夫妻,感情非常好,從沒有吵過架,紅過臉。維博的一個男同事非常羨慕他,就向他請教,希望他把夫妻和睦的秘訣傳授給自己。維博沒說什麼,隻是邀請同事去他家吃飯。他們到家時,維博的妻子也剛回家。維博匆匆將同事介紹給妻子,就圍上圍裙去做飯了。“今天你別上手,都累一天了。”廚房裏傳來維博的聲音。“唉,親愛的,鹽在哪兒呢?”妻子找給他。不一會兒,他又找不到蔥了。妻子到廚房奪過鏟子道:“還是我來吧,按你這速度,明天早上我們也吃不上這頓晚飯。”維博忙說:“這怎麼行?說好了我要露一手,讓你能歇一會兒的,要不我給你打下手?”“得啦得啦,你還是去陪客人吧。你笨手笨腳的,就會幫倒忙。”妻子嬌嗔著說,並開始忙碌起來。不一會兒,飯菜就上桌了,四菜一湯,一頓飯吃得賓主盡歡。可是同事也沒看出維博夫妻相處有什麼特別的,為什麼就成了模範夫妻了?他再一次問維博,維博隻回答了一句:“其實我早知道鹽在哪兒。”

夫妻相處,總要有一個人經常示弱,特別是在家務分配上,如果隻是強硬規定,或是都看成是女方的責任,就很容易傷感情。但是如果夫妻雙方中的一方懂得示弱,懂得以退為進,事情協調好了,就不會讓另一方反感。

先舍才能後得

商務性質的談話中也要學會運用這一原則,要知道“欲速則不達,過剛而易折”,一定要學會剛柔並濟地處理問題、應對談話。

欲擒故縱的技巧有兩個,一個就是學會示弱,另一個是以退為進。二者稍微有些差別,造成的效果也稍微不同。

示弱的話更容易使對方心軟,或是滿足對方的虛榮心。請記住,在談話中要當獲利方,就不能意氣用事,把麵子讓給別人吧,我們要的是利益。所以在示弱的時候不要覺得沒麵子,要滿足對方的虛榮心,最好讓他覺得“飄飄欲仙”。陷入虛榮中的人容易失去平常心,讓渡他的利益。

如果你隻會硬碰硬,以強製強,結果就會使雙方都下不了台,誰也得不到好處。而且用強製的方式肯定得不到對手發自內心的認同,會讓你丟失下一次合作的機會。

而以退為進,常常使用在談話處於僵持階段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大段的談話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了,以退為進才是有效手段。

前文已經講過《觸龍說趙太後》的故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以退為進說服對方的例子。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出兵,但要以趙太後最愛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趙太後堅決不同意,誰勸都沒用,隻會激起太後的反感,讓她更加聽不進勸。唯有老臣觸龍的一席話說得趙太後最終同意讓長安君為人質,於是齊出兵解了趙國之圍。

由此可見,以退為進確實是勸服別人的好辦法,“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有舍才能有得。因為有些人就是這樣的,你一味地壓製他,會引起他更加強烈的反彈。不如先換個話題,迂回作戰,省得雙方都鑽到牛角尖裏,反而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你在使用“退”這一步的時候,一定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把自己調整到比較柔和的心理狀態中,否則你的火氣還是會從言語行為中反映出來,也就達不到真正“退”的效果了。

通過表情和姿勢控製對話

良好的表情和姿勢,就像一株植物上的花朵一般,顏色鮮豔,無比美麗。正因為這些絢麗的色彩,一株花才得以贏得眾多人的關注。而與我們的言行配合到位的表情和姿勢,能極大提升我們的溝通效果。

沉默不語的淳於髡

一個歌手站在舞台上唱歌,比較拘謹,沒有什麼神情和姿勢,就算他的聲音再美,歌曲旋律再動聽,都不一定能打動我們。如果歌手在唱歌的同時,加上得當的身體姿勢和表情,就很容易打動人了。精彩的演講也是一樣,用豐富的語言再加上豐富而得當的表情、動作,所得到的效果可能會有很大的提升。

要想得到好的溝通效果,也需要表情和身體姿勢來幫忙。同樣,通過對方的表情和身體姿勢,我們也可以知道談話的效果,以便調整。

戰國時期,魏國的梁惠王雄心勃勃,廣召天下高人名士,知名學者淳於髡便來到了魏國。梁惠王連著召見了淳於髡兩次,每一次都屏退左右,與他傾心而談,但淳於髡一直沉默不語,弄得梁惠王很難堪。事後,梁惠王責問推薦他的人:“你說淳於髡有管仲、晏嬰的才能,可是他就是不說話啊,難道我不值得他說話?”推薦人趕緊就去問他,他回答:“確實如此,我很想與梁惠王傾心交談,隻是他的心思不在這兒。第一次,我發現梁惠王心神不定,一心想著打獵之類的娛樂活動,我就沒說話;第二次,我見他仍舊心不在焉,心裏裝的都是舞樂之事,所以我也沒有說話。”推薦人將淳於髡的一席話轉述給梁惠王,梁惠王一回憶,果然如淳於髡所言,連連感歎淳於髡真是一位聖人。

淳於髡從梁惠王細微的表情看到了他心中所思,知道這時候說什麼都是白說,省了口舌。

用表情和姿勢控製交流的原則

通過表情和姿勢來控製交流,有一些基本的原則需要遵守。

第一,準確、適度。要根據說話內容、說話環境、說話對象、說話目的的需要,準確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

以手勢為例,具體應用中要根據場合需要靈活使用:場麵大,手勢大;場麵小,手勢小,手勢應該停留足夠長的時間。

手勢種類繁多,意義豐富,什麼時候用什麼手勢,可是要慎重選擇的。比如說,在路上用手勢和朋友打招呼,有的手勢讓對方覺得你很熱情;有的手勢讓對方覺得你心不在焉;有的手勢讓對方覺得你興致高漲;有時候對方能從你的手勢中覺得你要和他談很重要的事;有時候對方看你的手勢就知道你有急事,下次再聊……同樣一個招呼,可以有這麼多的表意,如果使用不當,會產生歧義,造成誤會。所以說,肢體語言的使用要準確適度。

第二,自然、得體。不故作姿態,要適合自己的身份和場合。

對於肢體語言的自然、得體,有幾個小技巧分享。不要總是重複一種姿勢,任何一種姿勢,重複多了總會令人乏味;做手勢的時候,不要隻從肘部做起,這樣會使人感覺你的手勢不自然;某種姿勢不要結束得太快,比如當你伸出手指指向前方,這種姿勢是幫助你說話的語氣,那麼絕不可立刻把手縮回,最好等到說完了一句話以後再縮回;不要讓你的動作或姿勢分散聽者對你說話內容的注意力,許多人的動作太“過火”,使聽者將主要注意力都轉移到他的動作上去了。

第三,和諧、統一。包括兩個方麵的要求,首先,肢體語言和有聲語言要配合統一,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和願望;其次,各種肢體語言要一致、協調,總體和諧。

肢體語言是對有聲語言的一種輔助和補充,能彌補有聲語言的不足。輔助得好,會為你的有聲語言錦上添花,讓交流更流暢。各種肢體語言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如果運用不當,就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如果你的肢體語言表達不準確,與口頭表達的意思相抵觸,就會引起誤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