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南山經(2)(3 / 3)

令丘山

原文

又東四百裏,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其南有穀焉,日中穀,條風自是出。有鳥焉,其狀職梟,人而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譯文

雞山再往東四百裏有座令丘山。這座山上不生長草木,倒是常有火出現。山的南部有個山穀,名叫中穀。中穀裏常有一股風刮出,這就是條風。山穀裏有一種鳥,形狀像梟,但長著一副人麵,眼睛有四隻,也有耳朵。這種鳥名叫顒。給它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鳴叫聲像“顒——”。這種鳥一旦出現,天下便將要有嚴重的旱災。

侖者山

原文

又東三百七十裏,日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狀如穀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饑,可以釋勞,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譯文

再往東走三百七十裏有座侖者山。這座山上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的下半部分主要是可作顏料的赤石風化物。山上有一種樹木,形狀很像構木,但紋理是紅色的。這種樹能流出一種液體,有點像漆,味道卻是甜的,像軟糖。吃了這種液體,可以不再感到饑餓,而旦還可以解除疲勞。這種樹名叫白(gāo)。它流出的液體,可以用來染玉,使玉變紅。

禺稿山

原文

又東五百八十裏,曰禺稿之山,多怪獸,多大蛇。

譯文

再往東五百八十裏,有座山,名叫禺稿山。山上有許多怪獸和大蛇。

南禺山

原文

又東五百八十裏,曰南禺之山,有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木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海,有鳳凰、鵷雛。

凡南次三經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禹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裏。其神皆龍身而人麵。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右南經之山誌,大小凡四十山,一萬六千三百八十裏。

譯文

再往東五百八十裏有座山,名叫南禺山。這座山的山頂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下多水,有個洞穴,水剛從穴中流出,又重新流進洞穴中,但這種情況隻有在夏天。到了冬天,這個洞穴自動關閉。佐水發源於這座山,向東南流入南海。這座山上有鳳凰和鵷雛鳥。

大凡南山第三列山脈,從天虞山開始,至到南禺山,共有十四座山,連綿六千五百三十裏,這些山的山神,身形像龍,臉似人。人們供奉山神時,將一隻白色的狗,作為祭品;供奉山神的精米,用糯米。

上麵所記載的南山三大山誌,大小山共計四十座,全長一萬六千三百八十裏。

活學活用

根據動物卷對犀牛的分析,知道《南山經》在一個寒冷地帶,雖然寒冷,但它並不一定在北方,因為《山經》記述的年代很接近第四紀冰川期,或者更早,氣候寒冷也說得過去。

南山首經是一列由西向東的山脈,自西海招搖山至東海箕尾山,共10座山,2950裏!

南次二經自櫃山(西臨流黃,北望諸毗)至東海漆吳山,共17座山,7200裏!

南次三經自天虞山至南禺山,共14座山,6530裏!(途經渤海)

仔細比較這三個數字,會發現一個古怪的問題,從西海至東海(南山首經)隻有2950裏;而南次二經由東海出發向西7200卻還沒有到西海!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推測,西海是一個距離東海很近的內陸湖(當然現在可能消失了),南山首經起於這個內陸湖,而南次二經則離這內陸湖很遠,超過這個內陸湖一直向西延伸直至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