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西山經(4)(1 / 2)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裏有座山叫英鞮(dī)山。山頂上生長很多漆樹,山腳下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中的鳥獸都是白色的。涴(wǎn)水這座山流出後向北流入陵羊澤。涴水中有許多冉遺魚,這種魚身似魚,但頭似蛇,而且還長有六隻腳,眼睛的形狀如同馬耳朵。吃了這種魚的人可以消除眼眯症,還可以防止凶災。

中曲山

原文

又西三百裏,曰中曲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雄黃、白玉及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是食虎豹,可以禦兵。有木焉,其狀如棠,而員葉赤實,實大如木瓜,名曰櫰木,食之多力。

譯文

再往西三百裏有座山,名叫中曲山。山南坡有很多碧玉,山北坡有很多雄黃石、白玉及金礦。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似馬,全身白色,尾巴黑色,長著獨角,牙似虎牙,爪似虎爪,吼叫聲如擊鼓聲。這種野獸名叫,以吃虎豹為生,可以抵禦兵災。這裏還生長有一種樹木,形狀似棠樹,但樹葉是圓的,結的果實是紅色的,果實大小恰似木瓜。這種樹叫櫰樹。人吃了樹上的果實會力氣過人。

邽山

原文

又西二百六十裏,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於洋水,其中多黃貝;蠃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譯文

再往西二百六十裏有座邽山。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似牛,全身長著刺蝟毛。這種野獸名叫窮奇,吼叫聲似狗叫,是吃人野獸。濛水從這座山流出後便向南流入洋水。濛水中生長有很多黃貝和蠃魚。蠃魚身形是魚,卻長著一對鳥的翅膀,不時發出鴛鴦似的鳴叫聲。這種魚出現在哪裏,那裏將會發生嚴重水災。

鳥鼠同穴山

原文

又西二百二十裏,曰鳥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鰠魚,其狀如鱣魚,動則其邑有大兵。濫水出於其西,西流注於漢水,多之魚,其狀如覆銚,鳥首而魚翼魚尾,音如磐石之聲,是生珠玉。

譯文

再往西二百二十裏,有座山叫鳥鼠同穴山。山上有很多白虎,還有白玉。渭水發源於此流出山澗後就向東流入黃河。渭水中有很多鰠(sāo)魚,這種魚形狀似鱣魚,它一遊動起來,便意味著這座城邑將會遭受兵災之苦。濫水發源於鳥鼠同穴山,流出山澗後向西流入漢水。濫水中有很多(rú)(pí)魚,這種魚的形狀似底朝天的銚子,腦袋似鳥頭,但翅膀和尾巴都還像魚。它不時發出如敲擊磬石的叫聲,這是專門生珠玉的魚類。

崦嵫山

原文

西南三百六十裏,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葉如楮,其實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癉,可以禦火。其陽多龜,其陰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砥勵。有獸焉,其狀馬身而鳥翼,人麵蛇尾,是好舉人,名曰孰湖。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人麵,蜼身犬尾,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

凡西次四經自陰山以下,至於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裏。其神祠禮,皆用一白雞祈,糈以稻米,白菅為席。

右西經之山,凡七十七山,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裏。

譯文

鳥鼠同穴山西南崦嵫山,相距大抵是三百六十裏。山上有很多丹樹。這種樹的葉子似構樹的葉,果實像瓜一樣大小,花萼是紅色的,紋理是黑色的。可用這種樹的果實醫治黃疸症,還可以用這種樹防禦火災。崦嵫山的南坡有很多龜,山的北坡有很多玉。苕水發源於這座山,流出山澗後向西流入西海。苕水中有很多可以用來磨刀的石頭。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似馬,但長著一對鳥的翅膀,麵孔似人,尾巴似蛇,特別喜歡把人舉起來,它叫孰湖。崦嵫山上還有一種鳥,看上去有點像鴞鳥,麵孔似人,身似獼猴,尾巴似狗。這種鳥的名字就是它的叫聲。哪個地方的人見到它,哪個地方就將發生嚴重旱災。

縱觀西山第四列山係,東南自陰山,西北至崦嵫山,總計有十九座山,綿延三千六百八十裏。祭禮這些山的山神時,都要用一隻白色的雞作為祭品祈禱,祭祀的精米用稻米,放置在用白菅編織成的席墊上。

上麵所述西山經,總共七十七座山,長達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裏。

活學活用

如果比較一下《五藏山經》,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北山經》是一片蠻荒之地(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東山經》和《南山經》則幾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綿延數千裏,有草木的山都不多),《中山經》則可稱為魚米之鄉(富庶得不得了),最奇怪的就是《西山經》了,我隻能用一種頂禮膜拜的心情來形容它,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