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西山經(4)(2 / 2)

《西山經》並非三言兩語可以描述的,我們還是從最神奇的一座山開始說吧,這就是昆侖山。對昆侖山的探求,是數千年來中國人的夢想,從漢武帝開始,到近代的學者如蘇雪林等等,都對昆侖山下過無數的功夫。漢武帝是為了成仙,正趕上張騫出塞,就讓張騫按照古圖溯源,希望能找到昆侖山。張騫比較老實,說沒找到,太史公就一陣冷笑:“《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餘裏,日月所相隱避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張騫之使大夏也,窮河源,惡睹所謂昆侖者乎?”漢武帝不甘心,又派人去找,結果還是無功而返,最後隨便指了個山(於闐)當做昆侖山。太史公此處是懷疑《禹本紀》、《山海經》的可信性,他認為《尚書》更可信一點,這無可厚非。昆侖山在哪?我不知道,不過可以找一些能有點線索的山來看看。

“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這是《五藏山經》中唯一記載的有高度的山。“五千仞”,按照漢製來估算在6000米以上。

疑點很多:一、為什麼五藏山經中隻有這座山才記載了高度?二、這個“五千仞”是垂直高度(海拔高度)還是斜坡長度?三、為什麼鳥獸莫居的地方卻有六足四翼的昆蟲?

如果太華山的高度是估測的,隨口胡說的,那麼其他的山為什麼沒有估測高度,這不可理解。如果太華山的高度是精確測量的,那麼其他的小山為什麼不可以精確測量?都不可能,古人沒有能力精確測量,但是古人也沒有信口開河的估測所有的山,他們相當老實。

那麼,他們怎麼莫名其妙地知道了太華山的高度?有一個最簡單的解釋,那就是傳說或者別人告訴他們的。誰告訴他們的?就是禹那樣有知識的人。假設你去非洲領導土著,土著們普查地理的時候,發現了一座非常高的高山,很驚訝,你可能就會告訴他們那座山的高度。至於其他的小山的高度,我想你的記憶力不至於那麼好。

至於那種高山上的昆蟲,我們還是來找一個牽強的例子,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方,昆蟲能夠生存的確是個奇跡,在青海省囊謙縣,距離縣城20公裏的尕布羅亞果山海拔5214米,終年積雪不化,那裏有一種聞名世界的特產——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比較複雜,我這方麵知識比較欠缺,隻能簡略地說說。冬蟲夏草簡稱蟲草,全世界目前已報道發現由蟲草屬真菌Cordyceps寄生於昆蟲、蜘蛛和其他生物長出子實體的蟲草種類達400多種;我國已有記錄的是68種。在國內外學人的概念中,把凡是由蟲草屬真菌寄生並能產生子實體的菌物結合體都通稱為冬蟲夏草。冬蟲夏草屬於菌藻類生物。

這段比較複雜,通俗地來說,就是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蟲上,冬天還是條蟲子,夏天就死了變成了草。這種肥是不是冬蟲夏草?可以不必太關心,但山經的作者說五千仞的高山上鳥獸莫居、有昆蟲,卻一點沒有說錯,如此確鑿的謊話即便是漢朝人也編不出,唯一的可能就是當時人曾親身觀察過!

《山海經》被人詬病的地方很多集中在西山經,主要原因就是西山經出現了大量的韻文,如“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柑,食之不勞。”諸如此類的韻文不勝枚舉,他們的韻文用得比詩經的作者還要好。所以有人根據這來指責山經是偽作,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要記住,這些韻文集中地出現在西次三經之中,也就是昆侖山脈之中。帝、西王母、諸神集中地出現在這裏,無數神奇的物種、神鳥怪鳥、神獸怪獸出現在這一地帶,“多怪鳥獸”、“萬物無不有焉”這類的感歎層出不窮。

這樣神奇的地界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可能是後人補綴的,當然最可笑的是,在西王母所居的玉山,向西四百八十裏,“曰軒轅之丘,無草木。”也就是說西王母住的地方並不是驕傲得不得了,而是和不毛之地緊挨著。也可以這樣說,西山經的作者在竭盡全力描述西次三經神奇的世界的同時,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實話實說。如果我來偽作西山經,我一定會把西王母附近的地方也描寫成人間仙境,以彰顯西王母的尊貴,但山經的作者沒有這麼做。同樣,《山海經》的作者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記載,在軒轅丘西三百裏,便是“萬物無不有焉”的積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