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大荒北經(1)(3 / 3)

齊州山

原文

有山名曰齊州之山、君山、山、鮮野山、魚山。

譯文

那裏還有齊州山、君山、(qián)山、鮮野山、魚山。

一目人

原文

有人一目,當麵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譯文

那裏有個人,隻有一隻眼睛,還長在臉正中間。也有說這個人姓威,是少昊的兒子,以黍為主食。

繼無民

原文

有繼無民,繼無民任姓,無骨子,食氣、魚。

譯文

那裏還有一群繼無民國的人,他們姓任,是無骨國的後人,以食空氣和魚為生。

中國

原文

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顓頊之子,食黍。

譯文

西北海外的大荒中,在流沙河的東岸有個國家,名叫中(biǎn音扁)國。中是顓頊的兒子。中國的人以黍為主食。

犬戎國

原文

有國名曰賴丘。有犬戎國。有神,人麵獸身,名曰犬戎。

譯文

那裏有個賴丘國。還有個犬戎國。這個國家有尊神,名叫犬戎,人麵善身。

苗民

原文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頭,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譯文

西北海外的大荒中,黑水的北岸有個人,長著翅膀,名叫苗民。苗民是頭的兒子,頭是顓頊的兒子。苗民姓厘,以吃肉為生。那裏還有座山,名叫章山。

泂野山若木

原文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

譯文

大荒中有衡石山、九陰山。還有一座山,名叫泂(jiǒng音窘)野山,山上有一種樹,樹幹是紅色的,葉是青色的,開出的花是紅色的。這種樹名叫若木。

牛黎國

原文

有牛黎之國。有人無骨,儋耳之子。

譯文

那裏還有一個牛黎國。牛黎國有個人名叫牛黎,他沒長骨頭,是儋耳的兒子。

章尾山燭龍

原文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譯文

西北海外的大荒中,在赤水的北岸,有一座章尾山。山上有尊神,人麵蛇身,全身長達千裏,紅彤彤的,眼睛是直長的。這尊神就是燭龍。他閉上眼睛,天下便是黑夜;他睜開眼睛,天下便是一片光明。他從不吃東西、從不睡覺、從不呼吸。他能呼風喚雨,還能用他的神力照亮天下所有黑暗的角落。

活學活用

初民的詞彙並不豐富,他們缺少很多名詞和形容詞,所以他們的文字有時候很模糊。可以說,《山海經》的文字是可信的,它的描述絕大部分也是客觀的,不過是因為詞彙的缺乏造成了大量難以理解的類比和拚湊!

《山海經》中提到,“黃山,有鳥焉,其狀如鶚,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山海經很詳盡地介紹了鸚鵡的形態,“其狀如鶚”,鶚,又名貓頭鷹,身長13~71厘米不等。“青羽赤喙”,就是青色的羽毛,紅色的嘴。“人舌能言”,如果讓不知道鸚鵡的人來猜想,他可能會認為那種鳥有人一樣大的舌頭。其實這是一個很錯誤的理解,因為《山海經》的作者是沒有“靈巧”這個詞語的,他的原意是“像人一樣靈巧的舌頭”。但是這種過於簡單的類比就丟失了一些語義,所以人們就習慣在“人的舌頭”上理所應當地加上了“和人的舌頭一樣大”的定語,很自然地扭曲了作者的本意。

這隻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我們接著看前麵已經講過的例子。“餘峨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菟”,《說文解字》“菟”通“兔”。《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說的也是“兔”。“鴟”也是一種貓頭鷹。翻譯過來就是說這種野獸像兔子,但是嘴很像鳥類,眼睛像貓頭鷹,尾巴像蛇。貓頭鷹的眼睛是圓的,蛇尾巴是細長的,鳥類的嘴是尖的。其實作者需要的詞語是“圓”“細長”或者“尖”之類的形容詞,但是由於詞彙的缺乏,他隻好選擇用已知的生物來替代。犰狳,貧齒目犰狳科,尖嘴,圓眼睛,尾巴跟蛇一樣粗細,身上有甲,每每遇到危險,犰狳便會將全身卷縮成球狀,將自己保護起來。這豈不正是惟妙惟肖的“見人則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