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海內經(2)(1 / 3)

譯文

炎帝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兒聽(yáo)與炎帝生了炎居,炎居生了節並,節並生了戲器,戲器生了祝融。祝融後來被皇帝貶至下界,居住在長江岸邊。祝融在這裏生了共工,共工生了術器。術器頭頂平平的,方方正正的。術器後來繼承了祝融的封地,也住在長江岸邊。共工還生了個兒子,名叫後土,後土生了噎鳴。噎鳴則生了十二個兒子,就是一年中的十二個年月。

鯀竅息壤

原文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譯文

天下洪水泛濫。鯀為了治理洪水,就將皇帝休息遊樂的場地上,偷偷挖走泥土,用來築堤堵水,他事先並沒有得到皇帝的命令。皇帝為此十分惱火,就使祝融將鯀殺死在羽山野外。他的兒子大禹,長得就像複活了的鯀,於是,皇帝仍命禹治水,禹挖土疏通河道,終於平定了九州。

活學活用

按說呢,幾千年前的蒙昧人類,飽受野獸的困擾和自然災害的折磨,產生這種畏懼的心理是很正常的。他們覺得有上天和天神主宰命運,所以拿出點祭禮來也不算古怪。比如說,我見過農村的祭祀,一群農民集資蓋了個小廟,然後每家拿出點糕點果品牛羊去祭祀,頂禮膜拜一番後,自己拿走自己祭祀的禮品,該給孩子吃的還是給孩子吃,該自己留著用的還是自己留著用。看到這我就笑了,為啥呀?農民一點也不傻,我祭祀你這位神了,我心意已經很誠了,你應該保佑我了,不過這些糕點果品牛羊你這位天神留著也沒用,你還能吃這些凡夫俗子的東西嗎?你喝的是瓊漿雨露,吃的是美味佳肴,這點破東西還是留著填飽我們家裏人的肚子吧。

講到這我們就應該開始深思了,天神需要我們的祭祀嗎?天神不會開口,他隻會裝神弄鬼,那是誰說要祭祀天神的呢?是祭司!一個老百姓,感覺最近總倒黴,頂多跪下來對老天磕幾個頭,求天神保佑自己,但不會用什麼瓜果禮品去賄賂老天,因為他知道天神不缺這東西。

那麼,祭司為什麼非常嚴格地要求每一個老百姓都要去祭祀天神呢?而且祭祀的規格要非常嚴格呢?你觀察一下《山海經》,你會知道《山經》提得最多的就是祭祀方法!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為席。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櫃山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裏。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

坦白地說,如果這些山神不是野獸,那麼對這些米呀稻呀牛呀羊呀的不會有任何興趣,但是《山經》非常嚴格,每列山脈的祭祀標準是一定的,你不用多祭祀,那沒用,你祭祀少了也不行!

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於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裏。華山塚也,其祠之禮: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其餘十七山之屬,皆毛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蓆采等純之。

這段的祭禮簡直太苛刻了,不但要百犧,還要百瑜,還要酒百樽,還要百珪百璧。這不是祭祀,是在上稅!我現在問一個問題,初民們祭祀之後,祭禮可以各自拿走嗎?祭司一定會說:“不行,你心不誠!”那麼我又問了,這些祭禮然後哪兒去了?就扔在那裏任風吹雨打,米稻牛羊不足惜,連玉璧也扔了?

當然不會,祭司不會那麼傻,他會收起來自己享用的,當然我們都知道祭司始終是權力統治的一部分,他是需要上繳給統治者的!其實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也提到過這類問題,就是“輪收”或者“管頭”“輪流替祖宗收租,這部分租子,有一小部分用在祖宗的祭祀上,大部分落在管頭的荷包裏。”(《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這種“稅”叫做“祠堂蒸嚐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