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初民在祭祀山神的過程中,肯定是要出這種“蒸嚐費”的,不用想,大部分會落在祭司的荷包裏。《說文解字》解釋得很有趣,“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從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它說,在仲春之月祭祀,不用犧牲,而用圭璧和皮幣。
其實這“圭璧和皮幣”根本不是為了祭祀,幹脆就相當於一種稅收,其實想想那個時代也確實這樣,他們沒有稅收製度,這種祭祀的方法恰恰可以成為國家或部落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觀點太過叛逆,會讓太多人不舒服,不過隻要觀察一下我們身邊現存的祭祀活動就會有個驚奇的發現。我們身邊的祭祀五花八門,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等等,等等。看到這裏突然覺得有些怪異,因為《山海經》中不祭天、不祭地,也不祭祖!他們隻祭山神!
他們不祭黃帝、不祭龍王、也不祭土地、不祭河伯、更不祭風伯雨師,他們隻祭山神,這是個很詭異的現象,按理說,天、地、帝、祖都應該祭,天地有威,帝祖有靈,怎麼都比山神法力更大吧,例如雷公、電母、風伯、雨師,這些自然現象他們肯定理解不了,為什麼山神反而超越了天地帝祖?成為絕對而且唯一的祭祀對象?
似乎隻要有山的地方,就會有祭祀山神的傳統,這是多麼地不可思議,《山海經》中記載了441座山,25個山係,其中有19個山係的山神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本事,不過是“龍身鳥首”“人麵蛇身”的樣子,這並不比犰狳、鸚鵡、鳳凰、青鳥之類的更神奇,但《山海經》中的初民為什麼一根筋似的隻祭祀這些普普通通的神?他們有什麼優點或神奇的能力值得祭祀呢?
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
凡十七山,七千二百裏。其神狀皆龍身而烏首。
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裏。其神皆龍身而人麵。
就是說,南山經四十多座山,一座山一個神,說白了,就是一座山一個官!
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裏,其神皆人麵蛇身。
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裏。其神皆蛇身人麵。
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麵者廿神。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馬昌儀在《古圖的山神與祠禮》中提到了一個算術題,為什麼46座山隻有44個神呢?清汪紱在《山海經存》中解釋:“惟太行恒山、高是二神用火食也。”
每座山一個神說明了什麼?說明這些神根本不是在漫長演化中形成的神聖崇拜,而是一種整齊劃一的規定,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嚴格的“行政製度”!如果是一盤散沙式的流傳演化,那麼很明顯就會流傳成五花八門的祭祀對象,或者這個部落崇拜豬,那個部落崇拜牛,另一個部落崇拜鳥,也許有的部落會崇拜石頭或者太陽。唯有強大的行政製度才可能促成這種統一的祭祀規格!
這是種看起來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是我們前文講過,“神”通“申”,《說文》解釋道:“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從臼,自持也,吏臣輔時聽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屬皆從申。”答案就是《山海經》中的神都是官吏,山神就是主持祭祀的官,當然也有可能他們就是部落的高級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