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傳播媒介的內涵(1 / 3)

人類的傳播活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部落之間、人與人之間所運用的傳播符碼多是體態語言,有聲語言、刻石、結繩、堆石、擊鼓、舞蹈、文身、燃火等等,既難以突破時間的製約,也不易傳達複雜、細微、深刻的信息內涵。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信息傳播的需求不斷膨脹,文字、印刷(書籍、報刊)、電影、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相繼問世。“從語言到文字,幾萬年;從文字到印刷,幾千年;從印刷到電影和廣播,400年;從第一次試驗電視到從月球播回實況電視,50年。”電視是人類的一大發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在上個世紀,電視的崛起和普及,使地球變小了,洲際距離縮短了,而人類的眼界卻變寬了,視野空前開闊了。人們借助於先進的傳播媒介來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和進行藝術觀照。可以這樣說,“電視把全世界的起居室變成了觀眾廳”。

一、何為傳播媒介

(一)傳播媒介即傳播中介物

傳播學認為,傳播媒介是傳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傳播行為得以實現的物質手段。廣義上的傳播媒介包括兩種含義:第一,它是指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第二,它是指從事信息的采集、加工製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及傳播機構。

具體來講,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於事物的運動過程中。施拉姆認為,“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

傳播意義上的媒介是指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實體。如傳播聲音符號的物質實體是廣播,傳播聲音信息符號和圖像信息符號的是電視和電影等。麵向大眾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實體,我們稱之為大眾傳播媒介,它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電影、書籍等。以傳播新聞信息符號為主的物質實體是新聞媒介,它包括報紙、新聞性雜誌、廣播、電視等。

(二)傳播媒介是信息的生命依托

我們生活在信息的世界裏,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產生了浩如煙海、紛至遝來的信息。信息源於生活,源於物質世界。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就會給人們帶來信息。筆者認為,信息是客觀事物矛盾運動的表征,它隻有訴諸人類的感官才會起作用。

信息是傳播的第一要素,傳播是信息的生命依托。信息和傳播相依為命,相輔相成。信息是第一位的,沒有信息就沒有信息流通,傳播就成了無源之水。而如果沒有載體傳播媒介,沒有了交談、書信、書刊、電視、廣播、電影、電報、電話、音像、電子計算機、衛星通訊、信息業等這些傳播渠道,信息也將失去意義。

二、傳播媒介的發展曆程

傳播媒介經曆了從單一到綜合、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同步的。在媒介的發展過程中,每當一種新媒介誕生之初,它都不可避免地要借鑒舊媒介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同時以自己的傳播力量影響舊媒介形成的固有格局。經過一段時期的糾纏和交錯,各媒介的獨特個性逐步確立,媒介格局也會穩定下來。

縱覽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曆史,在每次新媒介誕生並與舊媒介並列的交疊關頭,始終存在著一種“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即盡管新媒介在技術手段、傳播特性等方麵迥異於舊媒介,但在開始發展的一段時期內,它的傳播內容、傳播形式都直接借鑒原有的舊媒介,舊媒介的傳播邏輯或多或少地要滲入新媒介。這樣經過一段時期的糾纏和交錯之後,新媒介才慢慢積澱出完全適合自己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而一旦新媒介獨立之後,它就會以一種獨立的力量對舊媒介產生強有力的衝擊,重新結構媒介格局。

我們把舊媒介的傳播特色和傳播內容滲入新媒介的現象稱為媒介的“幹涉”,而將新媒介成熟以後對舊媒介產生衝擊並形成相對穩定的特征,新舊媒介並行發展,稱為媒介的“疊加”。這兩種現象隨著報紙的誕生就初見端倪了,一直延續至廣播電視。

(一)早期的實物媒介和文字媒介

1.最古老的媒介

人類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人的身體本身。人們使用手、臉等身體部位來進行動作、表情等非語言傳播,然後才產生了語言。反過來,語言把傳播的內容保存下來。

語言傳播使身體在傳播中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原始人類在漫長的相互交往和群體生活中,經過了形體語言、手勢語言等無聲語言階段,學會了把聲音同它所代表的事物分離開來,並且學會了用語言符號代表具體事物和抽象意義。規則的語言符號組合提高了人類傳播信息的質量,增強了人類的相互聯係,促進了社會的緩慢發展。

大約在兩萬年前,人類已經開始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關於馴鹿、野馬和一些滅絕的動物的繪畫,今天在法國北部的山洞裏依舊可見。對於畫中所表達的意思我們很難理解,也不清楚他們使用的是什麼方法,更不知道這些壁畫對當時的人們產生過什麼影響。但在史前的不同時期,這些壁畫一定是由那些最富創造力的原始人類創作的,是史前人類的媒介之一。

人們還在樹上刻標記以指明路線,用堆石頭表示方向或邊界。在文字產生以前的社會中,人類把表達深遠意義的裝飾性圖案做在陶器、編織物、雕刻和其他簡陋的日常用品上。例如,他們發明了字、十字、蛇、鳥和其他動物的標準圖案;他們用一些有意義的符號來修飾他們的作品。在舞蹈、慶典和宗教儀式中,他們表演能體現部落中心觀念的神話和傳說,並用特殊的服飾、發型和文身標誌地位、榮譽和特權。身上的裝飾品、花紋和傷疤常表明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婚姻狀況,諸如武士、巫師或酋長等。

烽煙和旗鼓曾是古代遠距離傳播的重要媒介。烽煙用於示警,旗鼓用於指揮進退。中國的《孫子兵法》所說的“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2.文字媒介的誕生

在語言產生以後,人類的先祖們又學會了把聲音同發出聲音的人分離開來並加以保存的技術,這就產生了文字。文字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原始時代的結束,文明時代的開始。

象形文字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現過。古代埃及人發展了一種雕刻文字的符號。他們把這種文字刻在石頭上,用來裝飾墳墓或公共建築。但是,雕刻文字既費力又複雜,需要用成千上萬個符號來表達一種語言。符號必須刻在石頭上,而石頭不便於長途搬運。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不會讀寫。隻有少數政治和宗教頭領控製的抄寫員使用這種書麵語言。

文字符號如岩洞象形文字、甲骨文和鍾鼎文等的相繼產生,使人類的信息傳播第一次突破時間、空間限製而得以廣泛流傳和長期保存。人類第一次具備了可靠的記錄信息、傳承信息的本領。

當人們發現了可以代替石頭的書寫材料時,人類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世界的好幾個地方和不同時期,抄寫者開始把文字寫在獸骨、木片或竹片上,或用筆墨寫在羊皮或樹皮上。利用這些媒介,書寫速度提高了,而且書麵信息更容易傳播。

在歐洲人開始使用綿羊皮做成的羊皮紙以前,中國人已經用上更便宜、更充足的材料紙張。從公元5世紀以來,紙就已經在中國廣泛地應用了。6世紀左右,中國又發明了雕版印刷:把字和圖像反刻在木塊上,然後把木塊染黑,把紙壓在木塊上後,墨染的黑底上就顯出白字。紙的製造和使用慢慢地傳向西方。到了14世紀,紙張在整個歐洲得到使用。英國到15世紀末葉、美洲到17世紀末葉才自己生產紙張。製作早期紙的原料是亞麻碎片,而不是木漿。

一旦有了簡化的書麵語言和紙這樣便於攜帶的媒介,信息就能長久地保存和傳播,不受時空的限製。在希臘和羅馬文明的時代,書籍、史料、商業文件、法典、科學和權威性著作已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雖然冗長的紀錄文件幾乎和文字本身的曆史一樣悠久,但我們所熟悉的書籍直到公元4世紀左右才出現。在此以前,它們是一張一張連成長卷的卷子。這些紙卷既不便使用也難於保存。羅馬的法官決定把單張紙卷折起來放在一起。折縫對折縫,再裝訂起來,上下加封皮,形成一個抄本。我們可以把這些抄本看成最早的書籍。

與此同時,中國人又領先於西方發明了活字印刷。大約從9世紀開始,中國人就嚐試著使用活字印刷的方法。活字印刷的使用是發展複製方法的關鍵,比起手抄來既簡單又便宜。每個活字湊起來組成一頁,它們還可以重新使用組成另一頁。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11世紀40年代,我國宋朝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完成了人類傳播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盡管中國人沒有充分發揮這個偉大的發明,但人類第一次具有了大批量、簡便複製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