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傳播媒介的內涵(2 / 3)

四個世紀以後,德國人古登堡(Gutenberg)把活字印刷術變為實用技術,使印刷術得到了廣泛應用。

(二)近代的平麵和印刷媒介

在媒介發展史上,古登堡是位傑出的發明家。1450年,他用金屬鑄造了活字,又用榨汁機的部件改製成了一部堅固實用的印刷機。他印製的《聖經》成為一部非常精美的作品。而且,在中世紀歐洲習慣於手抄本的世界上,一本書有200冊一模一樣的複製品,是件令人震驚的事情。古登堡的發明在西方世界促進了一場名副其實的革命。

恩格斯說,印刷術的推廣給市民階級和反對封建製王權的鬥爭帶來了好處。在印刷機發明之前,書本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裏。隨著印刷機的增加,越來越多用普通百姓語言印刷的書籍出現了。以前,大部分書是用宗教當局的語言拉丁文寫成的。隨著印刷業的發展,幾乎每一個識字且買得起書的人都能夠逐漸地接觸到科學、哲學和宗教的發展情況。

印刷媒介的普及是媒介的一場革命。教育的發展大大促進了書籍出版事業的發展。到16世紀,幾乎所有西歐國家都建立了大學。宗教改革使得對《聖經》和其他宗教著作的需求量大增。此外,科學、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要求出版越來越多的書籍。

印刷技術的進步帶來了內容的逐漸變化,更多世俗的、實用的和通俗的作品,以及政治或宗教的小冊子和傳單的出現,對中世紀社會的轉變產生了影響。由此帶來了由書籍引起的社會變革。

活字印刷發明了近200年以後,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報紙才開始出現。17世紀初,定期出版的報刊首先誕生於德國。之後,歐洲各國先後出現了日報。1660年在德國萊比錫創辦的《萊比錫新聞》,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份日報。

歐美各國的報業發展曆史經曆了以下幾個重要的階段:自由主義報刊、政治報刊和商業報刊。現在,雖然在許多國家,商業報刊都是占主導地位的報刊形式,但從報業的發展來看,還是脫胎於早期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報刊,特別是在傳遞當時的政治經濟信息方麵,明顯地帶有早期資產階級報刊的痕跡。

(三)電子媒介

電子媒介的出現是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綜合產物。19世紀後半葉,由於電的發現和無線電技術的發明,開始誕生了一大批電子媒介,電報、電話、電影、廣播、電視等等都是19世紀至20世紀人類的偉大發明。電子媒介對人類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電子媒介的出現是與電報、電話和無線電的發明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從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的曆史,須從電磁波的發現說起。

電磁波這項重大的科學發現最早出現在歐洲。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在奧斯特實驗的啟發下,經過十多年的試驗研究,在1831年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提出了電磁感應定律。人們一般認為無線電波的發現者是德國科學家海因裏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RudolfHertz)。赫茲發現了無線電波產生、發射以及接收的方法。

1899年3月28日,意大利科學家G.馬可尼(G.Marconi)成功地將一份電報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至法國,1901年又完成了橫越大西洋的無線電報的發送和接收。此後,無線電報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1912年發生的震驚世界的“泰坦尼克號”郵輪遇險事件,就是由於有了無線電報的呼救,船上七百餘名乘客才幸免於難。

在此期間,另一項偉大的發明是貝爾(Bell)發明的電話。當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鋪設成功,連接了大西洋兩岸的歐洲與美洲時,這兩個大陸上的人們舉行了19世紀最大規模的狂歡,以慶祝這項偉大的發明。

電話、電報和無線電的發明形成了龐大的電訊媒介和電訊產業。對於郵電部門來說,現在的“電訊”傳播有幾種不同的分類,即電話、電報、傳真、郵政通信、網絡傳播等。按傳播信號方式來分,可以分為模擬通信和數字通信。傳播途徑有電纜通信、波導通信、微波中繼通信、衛星通信等。

總之,電話、電報與無線電的發明創立了電子媒介和電訊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拉開了20世紀電子時代的帷幕。

19世紀後期,出現了記錄影像的照相技術和電影,加上20世紀出現的廣播、電視,更使傳播媒介壯大、發展起來,使得人們對傳播媒介的利用及依賴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1.電影的發明

電影作為傳播媒介的新形式出現在19世紀末,但內容上它並不新鮮,它隻不過是將傳統的娛樂轉移到了一種新的傳播形式上。

在為更廣泛的大眾消費者提供故事、音樂、戲劇、幽默方麵,電影掀起了一場技術性的革命。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以既經濟又文雅的方式歡度空閑時間的需要,它為工人階級帶來了可以享受更高層次文化的可能。從它迅速增長的曆史來看,電影所能滿足人們的潛在需求是巨大的。電影發明和迅速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是電影所滿足的社會需求。城市市民和工人階層的需要才是電影發展的最重要動因。

在電影發展史上,電影除了作為藝術樣式出現和掀起社會紀實電影運動外,還被用於國家或社會的宣傳目的。雖然將宣傳思想和娛樂兩者結合起來的做法在文學和戲劇中已經確立好長時間了,但電影所具有的嶄新功能使它能夠向更為廣泛的人群傳播,畫麵更真實,更具可信性。

現在,電影在吸引觀眾興趣方麵屈從於電視,伴隨而來的是它與其他媒介特別是與音像出版、流行音樂以及電視的整合。盡管電影的直接觀眾減少了,但它已經成為其他媒介的陳列櫥窗和一種文化源泉,出現了錄像帶、光盤、電影歌曲和電視連續劇等。因此,電影仍稱得上是大眾文化的創造者。

2.廣播的誕生與媒介的國際化

作為大眾媒介,廣播和電視兩者都是在共同的科技通訊技術、攝影技術和錄音技術等基礎上產生的。盡管現在兩者在內容和應用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但人們常常把廣播和電視放在一起看待。廣播電視似乎是一種尋求更大傳播效果的媒介,而不是對新型服務和內容需求的回應。兩者都向其他的媒介借鑒,兩者大多數的內容和形式都是由其他媒介派生的電影、音樂、故事、新聞和體育運動。

廣播的發明首先得益於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全世界最先開始發展廣播事業的是美國。1906年後,美國的無線電研究者、愛好者先後安裝起各種電台,播放商業廣告、音樂和天氣預報等,但正規的每日廣播是從底特律開始的。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座標準廣播電台是美國匹茲堡的KDKA電台。1920年11月2日,KDKA電台以報道哈定和柯克斯在總統選舉中的得票數目開始了營業。至1922年,美國的廣播電台已經發展到近500家。

英國政府到1922年初才宣布準許設立廣播電台。1922年底,由六家大無線電廣播公司和電器製造公司聯合組成了商業性的英國廣播公司。1927年,英國政府根據當時頒布的皇家約章將其收為國有,正式定名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當時,英國廣播的覆蓋率達到了80%。

到1930年,無線電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

當代國際廣播已發展成為遍及世界各大洲的發達國家和眾多發展中國家的全球性龐大事業。長期以來,世界各地都處在眾多的國際廣播電波的多重覆蓋下。在大部分對象地區特別是“熱點”地區的上空,每日至少有幾十座國際電台的電波,為爭奪當地更多的聽眾而進行著激烈的交鋒,形成全球範圍的電波戰。

據統計,美國政府係統的三座國際電台“美國之音”、“自由歐洲”和“自由”電台,現共使用50種語言對全世界廣播,每周廣播時數共為1835小時;英國廣播公司世界電台現使用39種語言對全世界廣播,每周廣播時數為919小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使用43種語言進行廣播,每周播出時數1400小時。各國的電台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重點播出地區。

3.電視時代的開始

(1)電視的誕生

電視的出現是媒介發展史上的又一場革命。電視是科學發現與傳播事業發展的結晶。在廣播技術的基礎上,硒元素具有光電效應這一現象的發現是電視誕生的基礎。英文中,廣播電視常常一起使用,在兩者之間劃一道清楚的界限是很難的。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廣播是個大概念,電視是個小概念。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向廣大地區播送聲音、圖像節目的傳播媒介,統稱為廣播。隻播送聲音的,稱為聲音廣播;播送圖像和聲音的,稱為電視廣播。也就是說,廣義上講,廣播包括了單有聲音的廣播及聲音與圖像並存的電視,也包括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