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傳播媒介的內涵(3 / 3)

1925年,英國科學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LogieBaird)利用P.尼普柯夫(P.Nipkow)發明的機械掃描盤成功地完成了傳送和接收畫麵的實驗。1926年1月26日,他在倫敦做公開的示範表演,震驚了世界。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出黑白電視的國家。貝爾德也因為對電視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被稱為“電視之父”。

在美國,電視技術有了重大的突破。1928年,工程師法恩斯沃斯(Fransworth)發明了電子圖像分解攝影機,在電視攝影機的改良方麵躍進了一大步。1930年至1940年這十年,是電視成形的時代。除了在轉播工程技術方麵有較顯著的改進外,隨著電視接收機的生產銷售,電視已開始成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電視事業開始在美國及其他國家蓬勃興起。

1946年,美國第一次播出全電子掃描電視,從此,電視進入電子掃描時代。戰時,美國隻有六家商業電視台,民間使用的電視機總數也不過一萬台。戰後,美國新設的電視台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至1948年底,電視台增加到41家,電視接收機的產量也達到100萬台。

(2)彩色電視的普及

20世紀50年代,彩色電視發明並興起。美國於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電視的發明,戰後經過研究改進,於1946年宣布了所謂“點描法彩色電視技術標準”。其方法是在攝影機中裝三個攝影管,分別攝取透過濾光鏡所分析出來的紅、藍、綠三種原色,轉變為三種電子訊號,然後再調變在一起加以傳送。接收機在接收到訊號後,又分別經由紅、藍、綠三色圖像管各自向熒光屏掃描,恢複原來的彩色圖像。這種方法最大的優點是在黑白電視接收機上也能顯像,隻是顯示的是黑白畫麵而已。

美國政府於1953年接受了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的建議,采用“點描法”為美國的彩色電視技術標準,通稱為NTSC製。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電視節目。

從1954年至1964年的十年間,彩色電視的發展並不如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所預料的那樣迅速。1964年,彩色電視機在美國突然變得暢銷,當年即銷售了124萬台,幾乎是過去十年的總和,使彩色電視機的總數一下子高達286萬台之多。三大電視網為配合這種趨勢,也先後增加了彩色電視節目的播出。至1966年,全美國彩色電視機超過了1000萬台,彩色電視機在美國逐步普及。

在美國的影響下,西方先進工業國家也開始發展彩色電視。聯邦德國所發明的彩色電視係統,簡稱為PAL製式。與美國的NTSC製相比,PAL製的播出範圍更廣,受山嶺的阻礙較少,而且不會有色調失真的現象。法國所發明的彩色電視係統簡稱為SECAM製。從技術和經濟上看,SECAM製並不完美,但由於政治因素的滲入,美國、聯邦德國和法國開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中國在1973年開始正式播出彩色電視節目。

電視信號在地麵是用微波傳送的。微波傳送的特性近似於光線,是按直線前進的。因此,電視信號傳播的範圍極為有限,通常傳播的距離隻有六七十公裏,在這個距離之內信號強且穩定,接收的質量較好。要擴大傳送的範圍,就要采用“接力”的方式,每隔50公裏左右設一個微波中繼站,電視信號在每一站經過接收、放大,再傳給下一站。這樣一站一站依次傳遞下去,發射的天線越高,受到地麵建築物、地形的阻礙就越小,電視傳播的距離就越遠。

(四)新媒介

在這裏,我們把20世紀末出現的互聯網以及手機短信等統稱為新媒介。與之前的電子媒介最大的不同是,新媒介使傳播更加開放,傳播權不再被高度壟斷而是日益分散,從而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個新的輿論平台。

互聯網是20世紀末興起的傳播媒介。它是以地空合一的電信設施為傳輸渠道,以功能齊全的多媒體電腦為收發工具,依靠網絡技術連接起來的複合型媒介。與之前的電子傳播媒介廣播、電視、電影相比,網絡傳播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其充分自由的反饋機製以及傳播者與受眾之間關係的改變和“距離感”的消失。大眾傳播的薄弱環節是反饋,媒介居於傳播的中心,信息是由點到麵的傳播,受眾對傳播者幾乎沒有充分的、即時的反饋機會。而在網絡傳播中,反饋是及時而充分的,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理想的“平衡互換”模式,原來橫亙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消失了,用戶可以隨意發布信息,相互交流、溝通。任何用戶都可以發布自己的信息,都可以自由選擇,分享網上豐富、廣泛的信息資源,使傳播權利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普及。

手機短信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英國。1992年12月,英國沃達豐公司通過GSM網絡從一台電腦將一條短信傳遞到一部手機,標誌著手機短信的誕生。到2000年,隨著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手機短信業務的相繼推出,短信在國內全麵興起並受到了廣泛的青睞,從而呈現出爆炸性增長的趨勢。根據世界GSP協會的統計,2003年世界範圍內手機短信總量為5100億條,其中中國達到1700億條,占全世界短信量的1/3。

手機短信具有以下傳統媒介不可比擬的優勢:其一,傳播源廣泛分散。任何使用手機和互聯網的用戶都可能成為一條短信的製作者和傳播者。

其二,傳播周期短暫、及時。依靠現代通信網絡和終端的傳遞,信息可以瞬時傳到大量受眾終端。

其三,傳播成本十分低廉。除去無線電頻率、通信網絡和終端之外,無需再耗費任何其他資源。單位信息量的傳播成本比傳統媒體低很多。

其四,傳播方式多樣化。信息製作者和傳播者可以根據傳播需要,任意選擇短信的表達方式,隻要受眾擁有相應功能的終端,即可以解讀此類信息。其五,傳播範圍廣泛。由於世界各國移動通信網絡和互聯網技術標準已經統一,網絡漫遊業務基本實現,短信業務可以跨國界實現,信息傳播可以隨用戶漫遊。

最後,手機短信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信息接收者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回複信息源,方便、及時地參與信息的反饋和再創造,致使短信業務的娛樂功能日漸突出。

正如上文所說,一部媒介發展的曆史同時也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曆史。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或是使信息的獲取變得更加便捷,或是在認知方式上施加影響,凡此種種。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真理,和時間一樣,是人通過他自己發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物。”

三、傳播媒介的共存現狀

我們注意到,傳播媒介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最初的單一媒介到今天的多種媒介,幾乎沒有任何一種媒介消亡。比如,在廣播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曾經斷言之前“紅極一時”的報紙“行將就木”,然而時至今日,報紙依然存在而且辦得有聲有色;在電視剛剛出現的時候,也有人斷言,電視將取代報紙、廣播、電影等媒介。幾十年過去了,電視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報紙發行量也在上升,廣播更加普及,收聽率在發達國家超過了電視的收視率。這便是傳播媒介共存的現狀。

但為了實現當前的這種“共存”現狀,各種媒介都經曆了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在相互競爭及新媒體的衝擊下,傳播媒介不得不揚長避短,以求進一步生存與發展。廣播的出現,迫使報紙在四個方麵進行改進:一是增強時效性;二是發揮自己深度報道的優勢,向報道的深度、廣度發展;三是增加圖片,增強現場感;四是改進報紙版麵編排,吸引、方便讀者閱讀。電視的出現,對廣播也帶來了衝擊。廣播一方麵要發揮自己聽覺傳播的特點和快速、及時向聽眾播報最新消息的優勢;另一方麵也要充分發揮自己收聽便捷的優勢,縮小收聽工具,便於隨時收聽。傳播媒介這種為求得生存而作出的調整,強化了自身的傳播優勢,受眾往往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媒介;同時媒介也有了自己善於駕馭的題材和表現的內容範圍,並也因此有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新的藝術形式。

總之,傳播媒介經曆了早期符號媒介到手抄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電子媒介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使用、控製媒介進行傳播,而傳播媒介也以其自身的規律及特點,反作用於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