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包括電影和戲劇在內的其他綜合視聽藝術也為電視優勢的確立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和美學基礎
我們知道,電視是以畫麵和聲音進行傳播的時空交叉結構的傳播媒介。圖像和聲音是構成電視內容的重要物質材料。電視的這種音畫交叉運動結構,形成與電影的構成相似的視聽模式,即:聲畫同步、聲畫平行、聲畫對位等。它們進入電視媒介後,借助電子技術的優勢,更加富有音畫交融、聲像並茂的感染力。
(三)形象接收設備的發展,將給電視視聽結構增添新的魅力
這些設備包括大屏幕、高清晰度電視機,可以接收多頻道的電視節目,以及多重性廣播聲像係統,立體化、立體聲以及自動化,等等。
(四)電視視聽手段的真實感和可信任性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人們對於自己親眼見到的事物,總是相信的。觀眾在收看電視時,似乎也置身於事件中直接感受到活動畫麵中展現的現實場景、場麵音響和氣氛。觀眾觀看電視主要是了解活動的畫麵及聲音(包括解說)所傳遞的信息,而不單純欣賞畫麵和音響的結構美感。有時,屏幕上出現某些突發性事件的鏡頭,取景並不完美,且晃動十分厲害,但觀眾並不計較。相反,它刺激了觀眾的神經,引發觀眾對現場情景的聯想,使觀眾獲得一種在欣賞其他視聽結構作品時所沒有的參與感和親臨感。
五、觀眾優勢
電視媒體的傳播優勢,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通過觀眾來體現的。著名大眾傳播學者威爾伯·施拉姆認為,傳播是個分享過程。他說:“‘傳播’一詞來自拉丁語Communis,即與他人建立共同意識的意思。當我們進行傳播時,我們是在試圖與他人建立一個‘共同意識’。這就是說我們是在試圖分享知識、觀點或態度。”這段話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受眾在接受傳播時,有一種強烈的參與意識,即施拉姆說的“分享過程”。受眾,或說電視觀眾的這種參與意識,成為電視媒體觀眾優勢的重要支柱。
吸引和誘導觀眾參與傳播過程,無疑是一切先進的現代傳播形式的共同宗旨。西方傳播學者認為,凡是媒介所容許觀眾的參與程度或觀眾自認為參與的程度越大,則說服力越強。電視裏活生生的圖像和聲音,必然吸引觀眾介入其中,其傳播效果當然優於僅憑文字的臆測。為什麼現代中國觀眾喜歡收看電視台的智力競賽節目?觀眾為什麼會在電視裏的文娛或體育比賽結果未揭曉前,同比賽者一樣緊張、入神?我們想,這大概就是觀眾參與意識的妙處吧!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形成電視觀眾優勢的深刻而廣泛的人類創造性心理基礎參與意識。
而今,世界矚目的社會或政治文化活動,能在同一時刻把數以億計的不同國家的人吸引到電視屏幕前。這是任何其他傳播手段都無法與之抗衡的。電視的觀眾人數將占有絕對優勢。
電視媒體的觀眾優勢還表現為對整個當代人的集體影響。在數不清的家庭中,電視不僅是人們最重要的信息來源,還是日常生活的指南、輿論權威,甚至是兒童的“保姆”。美國《時代》周刊載文說:“電視像是一個新型的壁爐,它是家人在一起活動和談話的中心。”美國人幾乎一多半的時間是在電視機前度過的。著名日本電視評論員佐藤洋指出:“大多數日本人對電視的崇拜已經達到了盲目的程度。”
如果上述情況還不足以證明電視媒體的觀眾優勢的話,那麼,電視與電影院、劇院爭奪觀眾的事實,無疑有著雄辯的說服力。
總之,電視有其優勢,如視聽兼備,形象感、現場感強,生動、及時,但也有其不足之處,如電視傳播的內容往往比較膚淺,轉瞬即逝,觀眾不易選擇等。如果事實或人物是觀眾希望收看的真實情景,他們就會收看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