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媒介的發展史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幾乎是同步並行的,而且正如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認為的那樣,新媒介的產生令人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它們的影響如此之廣,涉及個人、政治、經濟、美學、心理學、道德、倫理及社會,無人能避免與之接觸,或免受其影響和改造”。對於藝術而言,其本身就是需要加以傳播的。各種媒介在傳播藝術的過程中都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和傳播,尤其是廣播、電影、電視這三種媒介,它們在對藝術的傳播過程中,逐漸將藝術和媒介自身特點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了各自不同的審美效果,也因此在新媒介不斷產生的今天,仍然能夠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人類藝術的發展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傳播。從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到我國漢代的樂府,從介紹城市的書麵文字到如今的申奧宣傳片,所有的一切都告訴我們:人類的文明需要傳播,藝術需要傳播。然而,不同的傳播媒介有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一方麵決定著媒介可以傳播的藝術的性質、形式、範圍等,另一方麵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會對藝術本身產生影響,這在廣播、電影、電視這三種媒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廣播、電影、電視是半自動化的聽覺和視覺運動的記錄機器。它們最初都是用來紀錄的。電影源於照相,其物質手段是攝影機和膠片,後來又出現了錄音設備,更加便於紀錄生活。盧米埃爾拍攝的一係列實驗性電影如《火車進站》、《水澆園丁》、《金魚缸》等都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世界第一部故事片是喬治·梅裏愛在1902年拍攝的科幻片《月球旅行記》,屬於非現實題材,用的卻是原始記錄手法。我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是一部戲曲片,主要拍攝了“請纓”、“舞刀”、“交鋒”等場麵,紀錄性地攝取一些景物和戲曲節目片段,其實質是紀錄性很強的戲曲藝術紀錄片。
對於和電影有著共同的傳播手段聲音和活動畫麵的電視來說,其誕生之初,也是用來記錄的。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BBC播出的電視劇《嘴裏叼花的女人》,被視為世界上第一部電視劇,但實際上它隻是戲劇家皮蘭德婁的舞台劇的實況轉播。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同樣是按戲劇模式拍攝的室內“直播小戲”。
與電影、電視不同,廣播誕生當天播出的內容是報道當天哈定擊敗柯克斯當選總統的最新消息。廣播當時的優勢是迅速、便捷,人們發現了比報紙更迅速的傳播媒介。但作為一種傳播工具,廣播也擔負著“記錄”的重任。1921年,德國布尼西斯·布斯特電台轉播了貝魯利國立劇場上演的歌劇《蝴蝶夫人》。1922年9月17日,莫斯科廣播專用的無線電話台播出了第一次大型廣播音樂會。播出之日,樂隊就在露天演奏,報紙記者報道:“鋼琴上放著一個普通的話筒,鮑恩奇·布魯耶維奇走到話筒前說道:‘喂!喂!請注意!莫斯科中央無線電話台,現在開始播送廣播音樂會……’”
由此可見,廣播、電影、電視這三種媒介在產生之初,和藝術的關係都是建立在記錄的層麵上。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麵上,恐怕電影、廣播早就被電視所取代了。之所以今天這三種媒介還能共存,就在於它們都在“記錄”的最初層麵上不斷探索,找到藝術與媒介特性的交彙點,從而創造出一種其他媒介無法取代的藝術形式和傳播效果,形成今天“共存”的局麵。為了更準確地說明這三種媒介的特點,以及各自利用這些特點在傳播過程中對原有藝術形態進行“媒介化”,這裏將以故事傳播為切入點,分別敘述三種媒介在傳播故事的過程中各自不同的表現形態及優勢。
一、廣播
廣播誕生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采用直播的形式,停留在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傳播層麵上。所運用的語言也大多是從其他藝術樣式的語言中吸收而來的,隻有少部分為廣播所獨有。其中,廣播劇就是特有的廣播藝術樣式。
由於廣播是訴諸人們聽覺的媒介,因此聲音是構成廣播劇的唯一物質材料。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在限定廣播劇視覺空間的同時,也將聲音的藝術魅力發揮到了極致,因為我們可以體會到,“如果坐在黑暗的屋子裏談話,話語突然就獲得了新的意義和異常的質感。它們的質感甚至比建築物還豐富”。廣播劇中的聲音可以分為語言、音樂、音響三大元素,其中,語言是廣播劇的第一媒介,在劇中占主導地位。語言作為思維的外殼,具有思維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利用語言可以表現哲思和種種“奇思異想”,對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音樂、音響不僅有配合語言抒發感情、渲染戲劇氣氛、營造典型環境、推動情節轉換和發展等作用,而且由於沒有視覺的限製,它們反而能夠“上天入地”,創造出許多奇幻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