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藝術與媒介傳播(2 / 3)

正是聲音這一特殊的物質媒介,使得廣播劇具有了其他藝術不可替代的獨特審美價值:第一,聲音在這裏理所當然地得到了重用。大段的告白、內心獨白成為題中應有之義。這使得廣播劇在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心理活動方麵可以做到“細致入微”,因此感覺細膩,情深意切。第二,廣播劇中不存在可視形象,主要依靠語言完成形象的塑造。語言藝術是以啟發欣賞者想象為特點的,“它以直接喚起表現和想象方式作用於欣賞者的再創造”,聽眾可以由聲想人,由聲想景,由聲想情。在廣播劇中,一般來說,人物的形象、個性氣質、表情動作、景物環境、整個劇的情緒、情感都有賴於聽眾的想象。

除此之外,廣播劇還能給聽眾帶來一種“交流”的感覺。廣播的播出環境決定了廣播劇這種善於“交流”的特質。“廣播曾經采用一種集體收聽的形式,它曾經使教堂空無一人。可是電視麵世以後,它已經逆轉而具有隱私和個人的用途。”在科技的進步和電視的衝擊兩種力量的作用下,出現了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袖珍收音機。這些袖珍收音機不僅攜帶方便,同時也使得聽眾的收聽環境更趨個人化、更加私密。建構在這一傳播特色基礎上的廣播劇因此也更個體化,更需要加強親密感,因此,和聽眾交流成為廣播劇的另一個特色。

二、電影

電影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傳播大眾文化的媒介登上曆史舞台的。電影的發展非常迅速,自1895年在巴黎第一次公開放映以後,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電影就由“一個新奇的玩意”進化成了一種主要的大眾娛樂形式。據統計,在1911年,紐約的電影院已經有400家,每周觀眾人數達到150萬人,其中工人階層所占的比例為72%。然而,電影雖然創造了新的大眾文化,卻始終沒有進入普通人的家庭,盡管人們目前可以“打開電視看電影”,也可以通過DVD在家中觀看,但是,就電影的本性來說,電影終究是和影院聯係在一起的,是給那些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製作的。也正因為如此,電影有了其他媒介所不具備的兩個特點:一是媒介材料巨大的幕布;二是播放環境影院。這兩點決定了今天電影在講述故事的時候,有了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這也正是人們不顧奔波之苦,花錢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主要原因。

早在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就稱電影是一種熱媒介,即能夠把單一的感覺擴張到很高清晰度的媒介。這一點相對於同為影像媒體的電視來說,電影確實具有很大的優勢:它能夠放大生活中的現實,具有無與倫比的空間表現張力。這也難怪,一直以來,電影研究對影像分析情有獨鍾,因為電影引以為自豪的是它的影像美學,尤其是在電視出現以後(電視以其時空容量和敘事策略,反而使得先前以講故事見長的電影相形見絀)。對於電影來說,對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畫麵內容和音響效果。回顧電影史上的一些佳作,如《拯救大兵瑞恩》、《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龍卷風》、《辛德勒的名單》等等,雖然也是在講故事,但這種講故事的方式卻是特別的,是“用空間裏的動作來營造一個個動情點,用故事線將它們連綴起來,從而形成影片所獨具的藝術震撼力”。顯然,電影在講故事時,側重的是影像的完美和多義,追求的是感官上的獨創,這也正是人們去電影院觀看電影的主要原因在那裏我們能看到現實生活中很難看到的世界。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電影製作者一方麵在題材選擇上,傾向於選擇非現實的題材,另一方麵,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在畫麵、音響上做文章,以此呈現生活中看不到的場麵。

另外,電影院作為一個特殊的放映場所,使得看電影成為一種儀式化的社會行為。“去看電影”不僅僅是欣賞電影的那個過程,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行為。對於相約一起去看電影的人來說(如情侶),內容也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們一起看電影的這個行為。而在電影院黑暗的環境中與許多人共同觀賞,注意力集中且很難被打斷,因此很容易進入一種群體互動的夢幻般的接收狀態。這樣,影院就成為“一個具有個性的遊戲場一個製造夢幻、富有某種特有刺激性的遊戲場”。這樣一來,在電影中,故事雖是必需的但並不是很重要,觀眾關心的是影像和聲音所營造出來的“夢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