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電視
作為新一代的傳播媒介,電視具有傳統媒介如報紙、廣播等所不具備的傳播優勢。它克服了印刷媒介、舞台媒介等的缺陷和局限,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製,把古人“千裏眼”、“順風耳”的幻想變為現實;它將發生在千裏之外的信息轉瞬送至受眾眼前,使人類真正達到了信息共享;它靠電磁波傳遞信息,每秒鍾的傳輸速度可以達到30萬公裏,等於繞地球七圈半的距離。電磁波載著圖像、聲音、色彩、藝術,走千家,串萬戶,登堂入室。正如愛森斯坦所預言的那樣:“電視迸發出奇跡般躍動的生命力。”它將源源不斷的信息帶給人類,使人們在欣賞千姿百態的節目的同時,獲得知識的灌溉以及美的熏陶。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德國社會學家W·林格斯就把電視與原子能、宇宙空間技術的發明並稱為“人類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三大事件”。這一論斷雖然乍一聽讓人咂舌,但其實並不為過。在電視出現以前,從來沒有任何一種媒介能夠擁有如此眾多的受眾並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電視的吸引力來自它的媒介特性:集視聽覺於一體,通過影像、畫麵、聲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麵地傳遞信息。它的“即時傳真”的特性以及家庭收看的方式,使得它登堂入室,走進尋常百姓家,並且輕而易舉地成為人們業餘生活的主要內容。
對於講故事而言,電視無疑具有極高的“天賦”,在許多形式的節目中都有講故事的成分。但是以講故事為主旨,最具電視特色又充滿吸引力的非電視劇莫屬。雖然就每一集電視劇而言,時間長度通常在45分鍾左右,但它可以像章回體小說一樣,一集一集延續下去,一日複一日地播出下去,這樣就使得電視相對電影來說,在時間的長度上有了絕對的優勢,更善於敘事講述跌宕起伏的故事,表現熾熱細膩的情感,描繪多舛的人物命運。因此,電視在講故事方麵常“以長見長”,電視連續劇成為電視吸引人的主要文藝形式。
作為家庭收視行為,看電視的過程是一個時斷時續的過程,觀眾的注意力隨時可能被其他事情所打斷,不可能和看電影一樣目不轉睛。有調查顯示,每一個受眾在看電視時因受各種不同因素的內外幹擾,都會不同程度地發生中斷現象。其中,女主人比男主人中斷率大,年齡越大或越小,未中斷的情況越少。1因此,看電視實際上是一種伴隨行為。要想使觀眾在料理家務或做其他事情時,仍然會了解劇情並對劇情發生興趣,電視劇一方麵要增加戲劇性,不斷設置懸念,另一方麵要通過“說”來推動劇情發展,展現人物性格。
此外,電視作為傳播媒介,其優勢之一就是即時傳真。情景喜劇就是依托電視即時傳真的傳播學特質而產生的。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三大媒介在傳播故事的過程中,都結合自己的媒介特點,改變了故事的呈現形態:廣播劇在講故事時,注重交流氛圍的營造,同時善於用聲音表現想象的空間,表達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觸。以情動人是廣播劇的特長。電影在電視產生以後,對自身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在電影中,敘事雖然重要但並不是它追求的目標,影像的完美和多義、畫麵的獨創成為電影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電影雖然離不開敘事,但它的敘事強調濃縮、殘缺、不完整,並且跳躍性極強,隻是為了連接、鋪墊一些精彩的造型點,是偏重於用眼睛來看的故事形態。對於電視而言,電視劇是最能充分體現電視特色的講故事的形態,它在時間延展性上的絕對優勢使得它的篇幅通常較長;家庭收看的種種特殊感受,使得它一方麵要注重懸念性、戲劇性以吸引觀眾遊離的目光,另一方麵作為日常生活的伴隨行為,它主要通過“說”來推動劇情發展,展現人物性格,是偏重於用耳朵聽的故事形態。
由此可見,任何藝術的規律首先取決於它的媒介材料。廣播、電影、電視最初隻是被當做紀錄的工具,對既有的藝術形式加以傳播。但隨著人們對媒介自身屬性的不斷認識以及科技的發展,媒介開始“介入”藝術,將媒介屬性滲透到原有的藝術當中,使既有藝術“媒介化”。而經過“媒介化”的藝術,不僅在表現形式上發生了變化,同時其審美特征也有了明顯的改變,使得它既不同於從前的自己,又不同於其他媒介所傳播的藝術。值得注意的是,“媒介化”的過程並不是個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在三種力量(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媒介自身屬性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受眾的理解接受能力的不斷提高)“合力”的作用下完成的,是一個漸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