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電視與文藝相結合的嬗變(1 / 3)

人類的主要審美器官是眼睛和耳朵。廣播用耳不用眼;而電視是耳眼並用,聲畫紛呈,視聽結合,實現了視覺審美和聽覺審美的完美結合,極大地延伸了人類的視聽審美功能和審美領域。這種視聽優勢是電視的本體特征,是電視與生俱來的。

文藝與電視結合後,便脫下了高傲的外衣,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電視把人們的家庭客廳與起居室變成了“觀眾廳”和“信息庫”,把活動影像和舞台藝術、體壇風雲從大的公開場合挪到可以私下交流的場所,成了近在咫尺的“麵相交流”之物。雖然電視機前的觀眾感受不到舞台戲劇演員與觀眾直接交流的生動氣息,也感受不到寬銀幕電影的壯闊畫麵氣勢和影院黑暗中的群體景觀韻味,但舒適的“自家之窩”,親切的自家之人,親密的自由交談,可供挑選的電視節目頻道,又是別有一番滋味的欣賞環境。

通過電視,“藝術把它的每一個形象都化成千眼的顧阿斯……人們從這眼睛裏就可以認識到內在的無限的自由心靈”。感人心者,莫過於以心相見、肝膽相照,而電視的攝錄設備和電子裝置帶來的一個最大好處就是能引導觀眾深入領略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一點無論是舞台、廣播、銀幕都稍遜一籌。

電視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偏重科學思維和邏輯,而文藝則偏重藝術思維和形象,它們各自以獨特的方式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它們有分有合,既相互滲透,又相互對立,可謂殊途同歸。電視文藝通過攝像、錄音手段等,攝取客觀世界、藝術世界的人物、景物、事物,塑造藝術形象和“眾生相”,表現編導者對被攝對象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對觀眾的審美觀照起引導和提高的作用。

電視文藝是電視這一大眾傳播媒介誕生以後,出現的一種特殊的電視節目樣式。《中國當代廣播電視文藝學》對“電視文藝”是這樣界定的:“電視文藝是以先進的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電視獨特的聲畫造型為表現方式,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對各類文藝作品進行加工、綜合、創造,通過塑造鮮明的屏幕形象,達到以情感人目的的特殊屏幕藝術形態。除了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電視劇以外,還有根據傳統文學形式加工製作的電視小說、電視散文、電視詩歌等。常見的則是專題文藝節目、專題文藝晚會、綜合文藝晚會、各種文藝競賽性節目、各具特色的電視文藝專欄節目和根據實況演出加工而成的各類文藝節目。”由此可見,電視文藝“已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原藝術形式加電視手段的簡單轉播,而是在特定的創作思維指導下產生的新的藝術形式。它既利用了電視傳播的優勢,又根據不同的節目類型,運用電視手段進行新的創作。它是傳播與藝術、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電視化的、不同於其他藝術的新的藝術形式”。

文藝與電視的結緣,從電視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半個多世紀以來,電視文藝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自身特質的頗有表現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

一、電視文藝的誕生

1930年,英國BBC公司首播的《嘴裏叼花的女人》,被視為世界上第一部電視劇,但它實際上隻是戲劇家皮蘭德婁的舞台劇的實況轉播。即便如此,這個節目已然具備了不同於戲劇和電影的獨立品格。道理很清楚:作為傳播媒介的電視不可能將這出獨幕劇同舞台形式一樣原原本本地播映出來。其中,按照熒幕可能接收的容量和條件進行選擇、提煉、加工和概括,已經有意無意地貫注了電視的特性,並以一種樸素的構思與構造,顯示在觀眾麵前。此後,許多頗有價值的電視劇,如《地鐵謀殺案之謎》、《黃蜂窩》、《拐彎》等,作為“電視文藝”門下的主要形式電視劇,就這樣隨著電視的試播與正式播放而宣告誕生。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倫敦郊外的亞曆山大宮以一場規模盛大的歌舞開始了電視的正式播出,這一天被認為是世界電視的誕生日。作為電視節目,“歌舞”從亞曆山大宮通過電波傳送到有電視接收機的觀眾麵前,電視文藝節目從此誕生。

電視媒介最初為人們所認識到的是它迅捷的傳播速度和聲畫並茂的記錄特點。作為一種現代電子媒介手段,利用電波進行信息的傳送,電視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可以同時實現信源編碼發送接受的全過程,從而實現超越時空界限的即時傳播。同時,電視擁有多樣的視聽符號,與廣播相比,電視能夠以視聽綜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再現外部世界,視聽兼備、聲畫並茂的特點對於表現文藝(歌舞、戲劇等)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電視誕生的初期,由於技術條件的限製,電視節目通常都采取直播的方式,這就使得電視節目尤其是電視劇的製作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得不依賴於戲劇和電影的轉播。因此,早期電視隻是從其他姐妹藝術中吸取大量的營養,而本身尚未獲得獨立的品格。

二、電視文藝的發展

(一)第一代電視黑白電視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都麵臨著嚴峻的經濟恢複與文化振興任務。廣播、戲劇、電影等各藝術部門紛紛麵向社會,反映戰亂過後廣大群眾普遍的呼聲。在這一背景下,電視文藝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1.電視技術的改進和播放效果的好轉給電視帶來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