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劇藝術瀕於危機,鉛字文化陷入困境,電影也被稱為“夕照藝術”的今天,電視藝術卻奇跡般地被稱為“文化的象征”。
一、電視文藝的出現契合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趨勢
這種趨勢集中體現為日益靈活、準確地記載史實,廣泛及時地傳播信息。眾所周知,音像資料較之文字符號在記載史實方麵要準確得多,它能夠使舊案重現,曆史重演。人們可以推翻一場文章訴訟,卻無法賴掉聲像俱在的公堂實錄。磁帶錄像的高度靈活性,可以使任何一段曆史在我們麵前“重演”,其準確性和清晰度超過以前的一切文化傳媒。
從信息的傳播效果來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由於電子技術加入傳播媒介的行列,它以每秒鍾30萬公裏的速度為人們隨意交流任何一種信息。這對於現代社會(實際上正是信息化社會)的一切活動來說,都是須臾不可缺少的。布魯斯·巴頓把它稱之為“一隻無形的巨手”,托尼·施瓦茲則把它比喻為“第二個上帝”。正是在文化信息的記載與傳播上,電視文藝契合了人類文化發展的總趨勢。
二、電視文藝的發展適應了藝術反映生活的綜合化要求
如果說科學家在自己的研究活動中,愈益發現越來越多的新的研究對象和學科,從而將科學的類別分得更精細的話,那麼,藝術家在形象地反映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則走著一條與此相反的高度綜合化的道路。這是因為,各種藝術依靠自身的表現力去直接描繪現實時,都有一定的限製。時間藝術苦於不能占有空間,空間藝術又無法贏得時間的延續,它們在全麵反映現實生活的重任麵前都痛感自身的蒼白無力,於是就迫使各門藝術從其他的藝術吸收、借鑒,以擴大自己的間接表現力。
電視藝術正是在各門藝術相互影響和滲透而趨於綜合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得天獨厚的強大優勢。如同人們論述電影的表現優勢那樣,電視藝術幾乎綜合了古往今來一切藝術的某些表現要素,較之銀幕時空具有更為廣泛的兼容特性。電視文藝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在整體、綜合地反映生活這一藝術發展的趨向麵前,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
三、電視文藝已經和正在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少人的生活習慣和日程安排是按照電視節目表行事的。今天的電視節目,特別是那些頗有魅力的文藝節目,已經進入每個人的生活程序,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視文藝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而且還直接左右著人們的思維方式。這是由當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信息組合高頻演進,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所決定的。從時間和效率出發,大家都在設想用最簡捷的方法去做最繁雜的事情。無論是演講稿、解說詞,還是旨在點染鋪排的敘事作品,省略法已經被普遍應用。那種娓娓道來、從頭說起的思維模式,已被突出重點、含蓄蘊藉所代替。
事實上,人們在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大體時,通常都是經由局部連綴、片段組合而獲得整體印象的。這種通過必要的跳躍、省略中間環節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突進。法國著名的電影心理學家米特裏曾反複強調蒙太奇的非連續性與人們感知活動的必然聯係。他從人的心理機製出發,認為盡管審美客體給人們的印象是斷斷續續的,但當人們將感知後的連續性轉到被感知的事物上時,人們對周圍事物就會產生一種連續的整體感。應該說,這種思維方式並不是電影電視誕生後才具有的。隻是當它受到電影蒙太奇思維的影響之後,這一思維特性才越來越突出和強化罷了。
當然,一種思維方式的演進,不僅受到某些外在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反映了它自身的發展和嬗變。在電視文藝作品中,通過鏡頭的分切與組接,可以省略下許多不必要的過程,而將最關鍵的動作、最精彩的場麵展示出來,取得導引點化、思接千載的藝術效果。同樣,在人們的思維過程中,用極其簡要的材料編製出美妙的理想花束,則反映了人類思維的進化與成熟。日本電視社會學家井上宏先生還指出,現代人普遍具有一種圖像性思維和圖像性信息處理能力,並稱現代青年為“圖像人”,甚至用“圖像性”來表示他們的性格特點。歸根結底,也是在說明電視思維對人類思維的巨大影響。
事實上,生活向人們展示的色彩遠沒有被全部認識,電視文藝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也還沒有充分地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