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誕生
影視技術的誕生,毋庸置疑地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各種文化形式頃刻間發生爆炸性膨脹。電視,這一直觀且誘人的視聽多媒體傳播方式,讓傳統藝術門類呈現各種意義上的拓展,相互介入又交叉複合。音樂錄像節目(musicvideo,簡稱MV)就是其中最令人歎為觀止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這種音樂錄像節目和廣告有著不解之緣。0世紀70年代,搖滾音樂在歐洲和美國成為熱銷的商品。精明的音像商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將廣告媒介定位於在傳播規模、傳播速度以及傳播形式上都具有優勢的新興媒體電視身上,並直接付諸實踐,開始在電視上做關於音樂產品的廣告。作為電視音樂錄像片MV雛形的搖滾樂商品電視廣告出現了。雖然這種廣告起到了一定的促銷作用,但它依舊難脫傳統廣告的窠臼時間短、信息殘缺、缺乏過程性以及觀眾對其天生的排斥心理,所以並沒有實現音像商一廂情願的願望。
真正讓廣告商嚐到甜頭的是1975年出現在英國的音樂電視錄像片。這一年,由四個男孩組成的名曰“女王”(Queen)的樂隊出版了其第三張專輯《歌劇院的一夜》(ANightattheOpera)。為了這張專輯的促銷,其中的一首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Rhapsody)被製作成音樂電視錄像片,作為廣告在電視上播放。音樂錄像的播出,使《波西米亞狂想曲》創造了連續9周占據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第一名的紀錄,並成為英國有史以來銷量最大的單曲之一。
如此輝煌的成功,使音像商們終於發現了威力無窮的促銷利器音樂電視錄像片。在大規模製作的同時,音樂電視錄像片也悄悄轉化了其廣告的形式,逐漸以一種類似電視節目的形式來實現其廣告宣傳目的。毫無疑問,這種新的節目形式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廣告,但由於藝術性的加入以及“藝術家”隊伍的加盟,使得這種新的廣告形式“洗盡銅臭”,宛然側身於藝術之列。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導演的創作(如史蒂夫·巴倫、朱利恩·坦普爾等),使MV在電視上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和地位,並大大刺激了美國搖滾樂錄像片的發展,把在20世紀80年代初已呈現頹勢的美國流行音樂再次推向巔峰。
雖然音樂電視的出現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並引起傳播業和音像業的重大變化,但是這些影響真正成為讓人嘖嘖稱歎的現實,是從音樂電視頻道(thechannelofmusictelevision,簡稱MTV)的出現開始的。1981年8月1日,美國的華納阿邁克斯公司有線電視網開發了一個24小時播放熱門流行音樂的頻道音樂電視頻道。在這個頻道中,除了播放與音樂有關的新聞、訪談、閑聊和廣告以外,每天還播放兩個小時長度的“音樂流”(musicloop),在“音樂流”中主要播放每部長3~5分鍾的熱門流行歌曲錄影片。這個頻道開播當天,有250萬人收看,音樂電視開始深入人們的生活。
在這裏需要進行一下概念的梳理。在中國,人們通常習慣於將音樂電視稱為MTV,而通過上麵的描述可以看出,在西方,MTV實際上指的是頻道,真正和我們概念上指涉內容相近的,則是MV。這裏將參照西方的概念體係,對MV(單曲音樂錄像片)和MTV(專門播放可視歌曲的頻道)加以區分,並做進一步的探求和分析。
二、音樂電視(MV):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
關於音樂電視究竟是一種藝術形式還是商業廣告的爭論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事實上,音樂電視是流行音樂工業和電視業雙重發達的產物。它最初用於推銷音樂製品,其功利目的顯而易見:利用視聽手段包裝音樂作品,使之具有更為強大的藝術衝擊力和感染力,從而調動觀眾購買的欲望,並獲得較大的商業利潤。可以說,音樂電視最初的動機牽涉藝術層麵的內容幾乎微乎其微,但是為了實現其商業目的,使這種推銷工具更具有殺傷力,唱片業幾乎調動了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了電視作為媒介產生的巨大的傳播效果和包容一切藝術形式的傳播手段,使人們逐漸認可了音樂電視這種表達方式通過“視”和“聽”調動人的多種感覺參與音樂審美大大提升人們觀看這種節目的興趣,因此也就激發了創作者去拍攝更好、更有藝術性的MV的欲望。至此,音樂電視走上了藝術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