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在改革開放的曆程中,對外來文化兼收並蓄、綜合傳播,加快了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步伐,其積極意義自不待言。然而,電視傳播在中國觀眾中引發巨大文化震蕩的正麵效應的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它也帶來了一些負麵效應:電視傳播中外來文化的滲透、商業因素的侵蝕,已經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朝著消費型、功利型方向發展;青少年看電視的時間增多,電視傳播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加深。特別是在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一部分電視從業者在收視率的誘惑下,產生了電視傳播內容“無益無害”也可以播出的指導思想,從主觀上為迎合觀眾而非引導觀眾趣味開了綠燈,降低了電視藝術的文化品位。
較之電視新聞而言,電視文藝的導向作用是“軟性”的,其滲透在電視文藝節目之中。電視的功能是多方麵的,提供信息、娛樂大眾是其很重要的兩個方麵。電視為觀眾提供了大量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節目,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花錢的電影院和小劇場。但也有個別電視文藝節目的品位不高,盲目炒作明星,追求賣點,宣揚愛情絕對至上、愛情饑渴、生活消極頹廢等內容。這樣的思想、審美導向顯然是不健康的。因此,對於電視文藝節目來說,對其導向性的約束和控製便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在中國,電視發揮著重要的“喉舌”作用,即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時期中心任務,發揮時效性強、覆蓋麵廣的宣傳作用。電視文藝的傳播,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現實的傳播環境,深刻地影響著電視文藝的發展。構成中國電視文藝傳播環境的主要因素有三個方麵,即政治導向、政策法規和審片規則。
一、政治導向
電視傳播不但強烈地規範著社會行為,而且在製造社會輿論進而進行社會主流意識規範方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電視傳媒的影響力如此巨大,政治導向問題無疑是首要關注的。1996年9月26日,江澤民同誌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強調,“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這說明了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極端重要性。無論是電視新聞還是電視文藝,都存在政治導向的問題。所有的電視從業人員都必須高度重視和牢牢把握好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保證我國電視文藝的社會主義性質,創作更多的優秀作品,鼓舞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於改革開放事業和兩個文明建設。
政治導向對電視文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
以觀眾最為熟悉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為例,它年年都必設一個主題,年年有變,但不變的是“歡樂、團結、祥和”這些字眼。透過這些,可以明顯看出隱藏於電視文藝中的政治導向。春節聯歡晚會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一台文藝晚會,一種慶祝儀式,還承載了更多的內容,展現了中國在過去一年各民族大團結的繁榮景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2003年春,中國遭遇“非典”劫難。麵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從中央電視台到地方電視台,電視文藝宣傳以飽滿的熱情、科學的態度,通過製作和播出多種多樣的文藝節目,達到了提高戰鬥力、增強凝聚力的目的,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電視文藝宣傳的獨特作用。“非典”期間,中央電視台的《我們眾誌成城》大型抗“非典”文藝晚會,很好地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一首歌》赴中日友好醫院製作的《同心抗“非典”,同唱一首歌》的特別節目,為戰鬥在抗“非典”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送去了關懷和問候。抗擊“非典”勝利後,中央電視台又錄製播出了《我們一起走過抗擊“非典”慶功晚會》,更是達到了振奮民心的效果。此外,各個地方電視台也同樣製作了類似的專題晚會,如北京電視台現場直播的《“萬眾一心抗‘非典’”》,河南電視台的《我們萬眾一心》、《走過風雨》,雲南電視台的《我們的愛與生命同在》等,都在觀眾中產生了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