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對外逐步開放傳媒市場,香港鳳凰衛視、TOM集團旗下的華娛電視、亞洲電視以及由澳洲傳媒大王默多克控製的星空衛視,已相繼取得在珠三角地區的落地權。鳳凰衛視更是通過兩年艱苦的政策公關後,獲準正式在中國內地按境外媒體的管理辦法有限落地。
中國電視的產業化道路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而在此之前,電視等媒體完全是上層建築,是黨和國家的宣傳工具。《東方時空》的出現是一個信號,也是一縷星火。在此之後,電視事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用“蓬勃”二字來形容,最重要的是,它漸漸脫離純粹工具的屬性,開始了產業化發展的趨勢。
過去較長時間內,中國內地電視機構集多種角色於一身,內部結構、功能定位模糊。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電視節目的製作、播出合一,電視台既是節目的製作者也是播出者,部分節目僅是在電視台係統內進行交流和低補償性流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隨著電視頻道增多,節目需求量和電視台供給能力的矛盾增大,電視節目的製作播出製度改革勢在必行。
同樣,中國傳媒的產業化道路不可避免,依靠暫時的非市場因素建立起來的防線,在麵對境外媒體和境外資金進入的時候將是難以抵擋的。電視媒體是一個智力密集、信息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和外部因素密集的資源密集型產業,頻道的專業化也使一個電視台很難製作出每天24小時或者十幾小時高質量的節目,所以,製播分離製度不可避免地被提上電視傳媒產業化進程的議事日程,但關於它的爭論到現在也沒有停止。電視台使用獨立節目製作公司製作的節目,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增加節目的多樣性。但節目製作公司以追逐利潤為目的,千方百計控製節目製作成本,電視台一旦開播,難以對其節目質量進行控製。隻有在美國這樣發達的西方國家,因為其製播製度非常成熟,它的娛樂性節目的製播基本上都是通過買賣進行的商業市場行為。
一、我國內地電視台的製播現狀
(一)自製節目的企業化運作
來自《新周刊》的《2002中國電視紅皮書》的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內地共開辦2200個電視頻道,平均每個頻道每天播出12小時,全國全年播出量達1000萬小時,當然其中重播節目量較大,其中電視台製作節目量為170萬小時,占到總量的78%。
電視台播出節目來源有以下三個:自辦節目、合辦節目、購買節目(多為帶片廣告的形式)。從整個電視節目來源來看,自辦節目仍是主要來源。
由於中國內地電視四級覆蓋、四級辦電視的格局,各級電視機構的電視節目製作能力大相徑庭。縣級電視台製作能力最弱,自辦節目多為一檔新聞和一兩個專題節目;地市級電視台自辦節目能力稍強,但由於頻道數目多,各個頻道自辦節目也就是2~3個,平均製作能力為1~1.5小時;省級電視台製作能力較強,衛星頻道除了2個小時左右的電視劇外,幾乎都是自製節目,但其餘頻道自製節目所占比例較小;製作能力最強的是中央電視台,自製節目的品種繁多。
以一般城市電視頻道為例,目前每天的播出量(不含重播)為6小時左右,其中自製節目隻占1小時左右,比例不到20%;而省級電視台和中央台,自製節目占播出節目的比例大多在50%以上。在具體的製播製度改革具體實施方麵,城市台也有了成功範例。例如廣州台,1994年起開始鼓勵娛樂節目的編導轉向製片人,先成立了獨立的製片工作室,節目實行“台內收購”,然後逐步發展成製片公司,人員也與電視台完全脫鉤,並有了自己的製作力量和發行渠道。
從地方到央視,自辦節目的企業化運作越來越為業界所采納,電視節目運作的成本意識、市場意識在各級電視機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於自辦的非新聞性節目多采用各種形式的製片人製,台裏隻撥給少量啟動經費,對員工實行招聘製,按照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來決定節目淘汰與否。在具體運作上,欄目的公司化承包也是一種模式,某種意義上,非新聞性自製節目是一種台內委托製作的形式。比如長沙電視經貿頻道的《經營天下》、《消費報道》等欄目,由頻道和欄目製片人簽訂協議,特別約定欄目所要完成的廣告創收任務等。
現在,電視台自製節目的公司化運作已成為發展趨勢,CCTV研究室主任王甫在一篇有關“製播分離”的文章中講道:“電視台可將有的節目製作部門重新組合,建立節目製作公司,改行政撥款為台內收購,實行嚴格的成本核算,逐步實現自負盈虧。節目製作公司可以得到台裏給的各種優惠政策,當具備相當實力後再完全與台裏脫鉤,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製播分離。”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朱羽君教授也認為“製播分離,節目公司製,是電視業發展的必然”。在具體運作中,大型綜藝性節目多采用公司化運作,比如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湖南經視的《故事酒吧》、《南北笑星火辣辣》以及其他各地的綜藝類節目等,公司化運作更適合這類節目的健康運行和發展。
(二)台外合作形式
電視台台外合作一直存在著,過去多是與政府有關部門比如政法、消防、教育、人口和計劃生育等部門合作,由對方提供部分或全部經費和采訪資源上的便利,完成專門的宣傳任務,而不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這種合作形式目前從央視到地方電視台都仍廣泛存在著。不過,隨著電視產業化改革,電視台與外部力量在商業、市場意義上的合作逐漸成為一種潮流。
電視台對外合作的主要類型之一是電視台與電視台之間跨地域合作,聯合製作節目,聯動在所在區域播出。比如,湖南經視曾經與湖北、安徽、福建等地電視台合辦《星際大聯盟》節目。但這種形式因為在操作上存在方方麵麵的協調問題、利益分配問題,矛盾太多,成功的案例不多。另外一種是已有的影視劇製作機構與電視台之間合作製作節目,或者是電視台把節目外包給這些機構製作,這種形式的合作在某些大城市存在。
更多的是電視台與民間資本或公司的合作。這又存在幾種形式:相對獨立於電視台的電視製片人製,由製片人與資方或公司簽訂協議,吸納資金,並在廣告分成上獲得利益;另一種是由廣告公司、文化傳播公司等與電視台(頻道)間達成某種委托性質的協議,獨立製作,在電視台播出,交納一定播出費,獲得一定的廣告時段。這兩種形式目前在城市電視頻道欄目運作中比較常見。
電視台欄目來源的另外一種形式是購買社會製片機構或公司獨立製作的節目,電視台根據情況選擇購買,多以允許帶片廣告的形式進行交易。不過,目前這塊市場僅存在於幾個全國知名的、有實力的民營電視公司的幾檔節目上。
(三)管理改革
伴隨著電視台欄目運作和對外合作方式的變化,電視台或者頻道的內部機構設置和功能地位也相應地有了大幅調整,電視機構的管理製度、人事製度、分配製度等運作機製出現了大的變動。這一方麵適應了製播製度的改革,另一方麵也為製播改革打開了便利之門。
首先在電視台和頻道內部,總編室或者具有總編室功能的節目部、編排部的功能得到強化和擴充。原來總編室和節目製作部門之間的關係是行政性的協作關係,總編室為節目部門服務,有什麼樣的節目、有多少節目,總編室編排部門隻能就米下鍋,進行編排,對節目的質量隻能是政策性的業務上的評價功能,對不同節目也僅存在業務上的協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