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與電視台的具體關係來看,民營電視製作機構有以下幾種運作模式:
第一種是完全獨立運行,獨立製作節目,通過節目市場將節目賣給電視台(播出機構)。比如,“光線”製作的《娛樂現場》、《音樂風行榜》等,“嘉實”製作的《娛樂特快》、《熱點人物》、《目擊者》等。
第二種是參與或獨立運作整個電視頻道,典型的是曾經斥巨資運作北京生活頻道的“銀漢”,這種方式因為有太多的政策顧忌和“雷區”,成功的個案比較少。
第三種是以委托承包形式製作電視節目,比如“其欣然”製作的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金蘋果》等。
第四種是比較實在的合作經營,民營電視公司與電視台或者電視台所屬的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民營公司提供、注入部分或全部資金,電視台提供技術、人員支持,共同製作經營節目,民營公司的主要精力在於節目的服務和經營上。這種合作方式有利於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各得其所,也在政策允許下運作,目前在內地電視運作中比較普遍。
其次,從規模上來說,各地特別是經濟容量大的都市,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涉及電視節目製作的非電視台係統的公司,但有全國性影響的公司卻寥寥無幾,並且多集中於首都北京。如《娛樂現場》、《娛樂特快》、《超級訪問》、《歡樂總動員》等由民營電視公司製作或參與製作的節目達到一定專業水平,頗得好評。不過,這些節目在內容上集中於娛樂,同質化嚴重。這可能與民營公司的商業化經營特點有關,畢竟娛樂節目是最能夠賺取眼球和利潤的節目類型。
民營製作公司的組織方式多為“民間資本+體製內下海的電視人”這種有效的組合。光線傳媒的負責人王長田、李德來原為北京電視台《北京特快》的欄目負責人,銀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著名電視人、原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製片人夏駿和中央電視台著名電視人王堅平為代表。在民營製作公司的具體運作中,資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有不同,比如光線傳媒以10萬元起家,以獨創節目打天下,而嘉實公司以資本注入為先導,資本運作嫻熟於電視節目製作。
關於民營電視公司在中國電視發展中的作用,評價不一。有的把民營電視與國外傳媒在中國內地生根的影響相提並論,認為是傳媒走市場化道路的兩股力量,可能會導致中國整個傳播市場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中國未來的整個傳媒市場結構形態;有的認為民營電視是電視台係統的有益補充。
光線傳媒當家人王長田的話頗有代表性:“現在我們一直強調,我們是電視台的補充,我們目前的地位相當於私營經濟和國有企業之間。”其實民營電視的出現和發展,既是中國內地電視製播製度改革的產物,又是製播製度改革的推動力量,它極大地刺激了國內電視內容製作業的發展,豐富了節目形態,推動電視台係統內製播運作機製的改革,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節目質量,適應市場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製播製度改革中的問題
(一)關於製播製度改革,最突出的問題是政策模糊,法製不健全
傳播學學者郭鎮之認為:“當前中國製播製度分離的前景還有待觀察,主要是缺乏法製基礎。”光線傳媒負責人王長田也感歎:“對這個公司我感到信心還是有的,主要還是擔心一個政策問題。”製播製度中關於節目生產權限、資本運作、民營公司采訪權等問題,在政策層麵尚不明朗。
(二)資金資本吸納問題
電視台內部的製播改革、社會化節目製作,必然要涉及資金、資本的吸納流動以及與境外電視機構合作的問題。在中國,電視台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國家,按照傳統思路,除了政府投資以外,其他任何部門,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不得在電視台投資或參股,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業不對外融資,不向私人開放,這是一個基本原則。但是,廣播電視作為第三產業,推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電視台具有了企業的屬性,社會化資金進入電視節目製作運作體係似乎又無可厚非。這種政策模糊既給予了電視市場發展一定的空間,但又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影響長遠發展。
(三)采訪權限問題
對民營電視公司來說,這是關於資質的一個核心問題。沒有采訪權,節目製作這個首發環節“采訪”就名不正言不順,製作上就困難得多了,客觀上也就把節目製作類型限製在娛樂類等節目上。對於地方電視台來說,采訪權的地域限製製約了節目的類型和內容的廣度,對其發展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電視節目有著很大的製約,從長遠來看,也製約了電視台係統所屬製作公司的進一步發展。
(四)社會製片公司、獨立製片人的資質問題
電視節目特別是固定欄目,具有長期性、定期性的特點,製作單位要有一定的規模和製作實力以保證節目定期播出,這就需要有一定的準入規則和資質認定。目前看來,社會製作力量特別是民營電視製作公司多以文化公司、廣告公司的名義進行運作,嚴格意義上沒有法律保證。另外,沒有準入規則和資質認定,民營電視製作公司也是魚目混珠、良莠不齊,不能保證節目製作的質量。
隨著製播製度改革,將有更多的電視台係統內公司和係統外公司走向市場和社會,市場準入和資質問題也會越來越突出:具有什麼樣的條件方可以製作節目?製作何種節目?由誰審查監管?何種條件下必須出局?這是電視製播製度改革中無法回避的,需要進行深刻的思考。
(五)電視台內部節目評估機製的問題
播出什麼、不播出什麼,設置什麼欄目、不設置什麼欄目,播出環節顯得越發重要。隨著電視節目製播製度改革,電視台結構和功能調整,節目引進、集成、評估的角色和功能突出,其中,建立科學的節目評估體係和機製至關重要。在電視台發展中,總編室的地位和功能多被忽視,常常成為安置閑散人員的集中地,功能也矮化為資料整理、日常編排、上情下達等工作,缺乏科學的節目評估體係,機構建設不完善,拍腦袋決策明顯,這不適合製播改革進程的需要。
建立起以收視率、廣告創收、領導專家意見相結合的節目評估標準,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評估機構,成為擺在各級電視台麵前的重要課題。另外,關於節目的采購問題,也需要科學評估機製來保證製片公司的選擇公開透明,避免人為因素幹擾。
(六)電視內容同質化問題
隨著電視業競爭的加劇,在電視節目社會化製作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不良傾向,高收視率、高廣告關注度的欄目類型過於集中,播出單位可能單純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而對某類型的商業化節目開綠燈。比如,當前的民營電視製作集中於娛樂類欄目。這種趨勢不利於電視欄目的多樣化和電視節目質量的提高,阻礙了電視人的創新能力。
伴隨著中國內地電視產業化的進程,電視文藝節目的製播製度改革深化,傳統意義上的電視台的概念、管理、運作機製和功能都將發生重大變化,電視台的頻道經營理念越來越深化,管理運作上的成本意識、市場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電視文藝節目的集成商角色將更加突出,編排、包裝、審查、播出的功能彰顯出來。同時,內部機構設置越來越簡化,並且圍繞節目集成、包裝定位分化。總編室、新聞部門、節目購銷部門將成為核心設置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