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播者
傳播者在傳播行為中通過符號來表達他所要表達的意義,然而,傳播者的意義並不是總能得到正確的傳達,這時就發生表達與符號本意的錯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悔恨自己表達的錯誤。在電視文藝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的角色顯然非常重要。符號本體與傳播者並不完全是一回事。
傳遞者參照“代碼”(加之“場麵”)將“內容”符號化成“信息”,此即“編碼”過程。傳播者將手中掌握的材料符號進行編輯,這實際上就是對符號進行編碼的過程。在編碼的過程中,傳播者由於個人素質的局限與個人意圖的不同,很可能對原有符號本意進行改變。
電視台的編導作為電視文藝傳播中的核心因素,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對原有的影像素材進行編碼。一是在單個節目範圍內通過電子編碼係統進行編輯,通過聽覺符號係統與視覺符號係統內部的調整以及兩種符號係統的綜合,製作出人們平時所收看的節目。另一種則是頻道內的調整,將原有的節目通過排列組合,重新編排播出的時間與頻率,則會得到不同的效果。CCTV3在2005年做了一次全新的改版,排列的順序對節目的收視率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受傳者
受傳者在整個傳播過程中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對於傳播者編碼後的符號,受傳者需要對其信息參照同一“代碼”(加之“場麵”)解讀符號,還原內容,這便是整個解碼的過程。
對同一個或者同一組符號構成的訊息,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時代的不同個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釋,這說明符號本身的意義與受傳者接收到的意義未必是同一回事。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是符號本身的意義會隨時代的發展而產生變化,二是由於每個受傳者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經曆等社會背景來理解和解釋符號的意義。這些因素不同,每個人從同一符號或者訊息中得到的意義也就會存在差異。央視索福瑞對一天內電視節目的收視率進行的統計,能夠看出19點至22點是黃金時段,很多重磅出擊的節目會在這個時間段播放,因為在此期間,人們的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對電視節目的關注度處於高峰期。
(三)情境
著名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曾經指出,語言符號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傳播活動的全部意義,交流的所得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語境。傳播的情境指的是對特定的傳播行為直接或間接產生影響的外部事物、條件或因素的總稱,它包括具體的傳播活動進行時的場景,如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有無他人在場等等;在廣義上,傳播情境也包括傳播行為的參與人所處的群體、組織、製度、規範、語言、文化等較大的環境。在很多情況下,傳播情境會形成符號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義,並對符號本身的意義產生製約。
綜上所述,電視文藝傳播的符號本身是有意義的,但意義並不僅僅存在於符號本身,而是存在於電視文藝傳播的總的過程和環節中。當然,其中需要解決一個思維矛盾,那就是如何將符號與它所表達的意義統一起來。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做到如下兩點:
第一,在電視文藝傳播過程中,注重節目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形式具有相對穩定性,而與豐富的社會生活實際相聯係的意義具有多變性。符號的編排需要順應適宜而改變。
第二,意義並不僅僅局限於符號本身,也在符號之外。電視文藝傳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與鑒賞能力,達到情景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