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是一個新興的外來詞彙,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浮出水麵且漸漸升溫的。
“互動”一詞是對英語單詞“interactive”的翻譯。“interactive”是一個新詞,在1975年出版的《新哥倫比亞百科全書》(TheNewColumbiaEncyclopedia)中還沒有出現關於這個詞的解釋。之後,在1981年的《新韋氏詞典》和《美國英語傳統詞典》、1987年的《新版現代朗文詞典》、1989年的《牛津英語辭典》第二版第七卷中,相繼出現對“interactive”的解釋。到目前為止,對“interactive”最新、最全麵的解釋來自於2000年第四版的《美國英語傳統詞典》(The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在這本詞典中,對“interactive”給出了三個解釋:
①Actingorcapableofactingoneachother;
②ComputerScienceoforrelatingtoaprogramthatrespondstouseractivity;
③of,relatingto,orbeingaformoftelevisionentertainmentinwhichthesingleactivateselectronicapparatusintheviewer’shomeortheviewerusestheapparatustoaffecteventonthescreen,orboth。
其中,第一層含義與之前的許多詞典一致,即“相互作用的或能夠相互作用的”。第二層含義是基於計算機科學的技術層麵的理解,這與之前的許多詞典也有相同之處:“在計算機科學中,某一程序對使用者的操作做出回應的。”而第三層含義需要特別注意一下“有關信號可以激活觀眾家中電子裝置的某種電視娛樂形式的,或者觀眾使用家中電子裝置來影響電視屏幕上的活動的,或者以上兩種情況兼而有之的”這裏的“互動”已經成為電視娛樂的一種形式,並且能夠直接影響電視屏幕上發生的事件。
從“interactive”出現的時間和意義的發展變化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互動”一詞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從抽象層麵上講,它是發生在兩者之間的行為;而具體來講,它既可以是計算機程序對使用者的回應,也包括電視觀眾和電視節目之間通過某種裝置達成的雙向交流。
其實,互動這種行為方式早在“interactive”這個詞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最簡單的例子莫過如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你一言,我一語,這種平常看來最簡單的交流形式已經是發生在彼此之間的交流行為了。然而,在媒介中實現互動卻是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前提的,這從電視文藝的互動實踐中也可略見一斑。
一、電視文藝中的互動實踐及其形式
在談及電視文藝中的互動實踐時,很難避開廣播而單獨就電視文藝來就事論事。事實上,正如早期電視文藝節目的創作大多是對廣播節目的借鑒一樣,互動觀念在媒體中的最初應用也是從廣播開始的。
廣播雙向互動傳播的初始形式是延時性雙向互動傳播,主要形式為信件往來。受眾在收聽完廣播節目後將自己的意見、感想和建議等以書信的形式反饋給媒體,媒體根據受眾的反饋,經過研究對節目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改進。作為一種較為原始的雙向互動傳播,其缺點顯而易見:反饋操作過程麻煩,反饋率低,效果傳達慢。但在廣播進入中國的發展初期,這種原始的雙向互動傳播方式仍占據著主要地位。
對於廣播而言,第二個階段就是熱線電話的出現。“互動”最根本的意義就在於信息的雙向交流,因此,廣播節目裏的“熱線電話”應該算是“現場互動”的雛形。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廣東珠江電台在中國率先開通熱線直播節目,從此,中國廣播的雙向互動傳播開始進入即時互動傳播時代。相對於書信式雙向互動,熱線直播節目具有方便操作、即時溝通等優勢,促進了廣播媒體的進一步發展。
電視文藝中的互動,除了借鑒廣播中的書信和電話以外,還自創了一種新的形式: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係列智力競賽和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中,尋常百姓出現在演播室中,成為電視節目的一部分。這種做法在加強現場觀眾參與性的同時,也拉近了與電視機前觀眾的距離。但是,雖然這些演播室觀眾能夠參與到節目中,但畢竟能夠到演播室的觀眾還是少數,更多的人還是采用家庭收看的方式,他們與節目的互動方式依然是電話和書信,其中對於電話的應用更為充分。早在1983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中就出現了電話點播節目,此後,電話在電視節目中頻頻采用,不僅用來點播節目,還通過電話線將遠在千裏之外的場外觀眾“拉進”現場,產生與異地觀眾拉近距離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