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媒介進入人們的生活,互聯網、移動電話等各種先進媒體都在以自身的優勢網羅人心,對此電視卻相當明智地采取了“拿來主義”的方針,不僅不排斥這些後起之秀,相反還統統拿來為己所用。電視台一般都擁有自己的網站,觀眾可以在網絡上留言或發表評論,這已經成為觀眾參與電視節目的一種新形式。而短信參與也成為繼熱線電話之後興起的又一種即時互動傳播方式。如今“移動用戶請發送短信到××××”、“聯通用戶請發送短信到××××”早已耳熟能詳。打開收音機、電視機,類似的話語便紛至遝來,大有應接不暇之勢。新的媒介成為觀眾參與電視節目的一種新形式,參與的人數因此不斷擴大,參與的共時性以及反饋的即時性也在不斷提高。
另外,數字電視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電視娛樂和信息服務形式。由於有強大的技術力量為後盾,它給觀眾帶來的“互動”更為全麵和充分。數字電視能夠提供電子節目單功能,這樣一來,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看電視的時間和方式。並且,觀眾可以在收看電視節目的同時,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閱讀屏幕上提供的關於這個節目的各類信息,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電視劇的結局,等等。
從電視文藝的互動實踐的發展過程中能夠發現,受眾主體意識的日漸增強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是促進互動實踐不斷發展以及互動形式日益翻新的兩大直接動力,正是有了它們,觀眾才能在電視上看到許多尋常百姓,聽到許多來自平民的聲音,於是有了如《幸運52》、《開心辭典》、《超級女聲》、《夢想中國》、《玫瑰之約》、《相約星期六》等等為觀眾量身定做且好評如潮的電視節目。互動不僅改變了節目的表現形態,改變了節目的主角,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從節目的整個傳播鏈條上來看,互動提供了反饋信息,因此減少了信息的誤讀,在使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雙向交流更為充分的同時,對於節目的創作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
二、傳播理論中的互動
在早期的傳播學著作中,將傳播的過程視為單向流動的過程,如拉斯韋爾模式和申農韋弗模式。其不足主要表現在將傳播的過程視為起於一點、止於另一點的直線、單向的過程,沒有信息的回路與反饋。具體來說,其缺陷主要表現在:(1)它容易把傳播者和受傳者的角色、關係和作用固定化,一方隻能是傳播者,另一方隻能是受傳者,不能發生角色的轉換;而在人類的傳播活動中,這種轉換是常見的,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既是傳播者,又是受傳者。(2)直線模式缺乏反饋的要素或環節,不能體現人類傳播的互動性質。
正是考慮到這些局限,傳播學者又著手進行新的研究,開始注意到傳播過程的循環和互動。奧斯古德與施拉姆的循環模式、施拉姆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以及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都注意到了傳受雙方角色的轉換,強調了信息的反饋。
在傳播學中應用“反饋”概念,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使人們認識到傳播過程不僅是現行的單向流通,而且是雙向流動的信息傳播回路。不僅傳播者發出信息,而且受傳者也發出信息,即時刻發出對接收到的信息的反應。這樣使得反饋在傳播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從傳播者的角度看,反饋可以檢驗傳播效果,傳播者可以據此調整和規劃目前和未來的傳播行為。因此,作為傳播者,必須增強信息反饋的自覺性。從受眾角度看,反饋是受眾意見、需要、態度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受眾可以據此更積極、更主動地介入傳播過程中,主動搜集、使用信息。因此,作為受眾也必須增強信息反饋的主動性。
從理論上看,當“反饋”的概念被引進到傳播學領域,並且成為完整的傳播過程的組成部分時,“互動”的概念就已經形成了。“互動”的積極意義在於使傳播由傳統的傳播者向受傳者的單向輸出變成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雙向交流。這一點對於電視文藝節目的創作具有積極的意義。其一,受眾有了更廣泛的內容主權,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節目中來,積極發表意見、建議,同時還可以成為節目中的主角,受眾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加強;其二,它使電視文藝節目製作的整個過程更加科學和規範,節目的製作者可以根據反饋的意見及時調整節目,避免了誤讀現象的發生,還能做到對受眾需求的有的放矢。互動觀念的不斷發展,使電視文藝的傳播過程更加完整和科學。
三、互動觀念對電視文藝節目製作的影響
互動觀念在媒介中的應用和實踐是以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為前提條件的。同時,相關政策以及對電視產業屬性的再認識,也進一步推進了互動觀念對電視節目製作的滲透。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明確指出,國家今後對包括電視台在內的大多數事業單位,將逐年遞減撥款的三分之一,三年後這些單位要實行自收自支。000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始試行的廣播電視體製“製播分離”和集團化、公司化運作方式,再一次將電視產業化經營和研究推向了前沿。產業化經營使電視節目變成了商品,互動的觀念在電視節目創作中逐漸浮出水麵,並引起了電視製作理念的一次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