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視受眾調查
中國電視文藝在二十多年的發展中走過了這樣一條路:強化政治宣傳和教育功能開發電視文藝的藝術性和審美功能推崇娛樂性和收視率。電視從業者和觀眾的關係也經曆了教化感染取悅這樣的演變。電視文藝節目開始注重對受眾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從電視文藝節目的籌備階段來看,節目的策劃和定位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的。節目製作人必須要明確節目的目標受眾群以及他們的喜好,他們習慣的收看時間;欄目的定位和設計必須依賴受眾研究的結果,滿足受眾的需要是辦好節目的前提。這實際上是對傳播學中“前饋”概念的應用。傳播學的控製論在提出“反饋”概念的同時,也提出了“前饋”的概念,並指出所謂前饋“就是盡可能在係統發生偏差之前,根據預測的信息,爭取相應的措施”。前饋回路與反饋回路的耦合就構成了前饋反饋控製係統,對於電視文藝傳播過程來說,這樣的係統結構能夠帶來理想的傳播效果。
其次從節目內容的設置上來看,電視文藝節目對於目標受眾的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容。在內容的定位方麵,圍繞著目標群體的愛好、興趣最大限度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都證明,觀眾傾向於選擇那些與他們自己的文化最接近和聯係更緊密的節目。專向化、主題化的內容定位可以成為電視文藝節目的一個特色,成為市場競爭的利器。在分眾化的時代,媒體的服務一般被認為是消極的,縮小內容服務範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傳播的無的放矢,從而集中力量,做專做精。這方麵最成功的案例莫過如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這個以青少年為核心受眾的節目一產生就吸引了目標觀眾群的廣泛關注,不僅在2005年夏季掀起了一場收視狂潮,而且引起極強的家庭卷入度,吸引了全社會關注的目光,成為街談巷議的焦點。
最後,在節目播出以後,收視率調查以及觀眾反饋的意見成為節目微調和改革的依據。收視率調查是節目的後續跟蹤調查。盡管目前關於收視率調查是否科學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但是這種調查結果已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電視文藝節目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電視節目的風向標,成為節目存活的唯一標準。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在2001年5月完成了一項對全國21家省級台和省會城市台進行的題為“電視收視率在電視台工作中的應用”的深度訪談,“結果發現,所有電視台在節目製播決策中都會考慮收視率因素,且收視率因素所占比重都超過了50%,有一半以上超過了70%,隻有一家例外;所有電視台在裁撤停播節目時,都優先考察收視率,即被停播的節目基本上都是因為收視率過低。不少電視台已將收視率作為一個相對客觀的量化指標,用於內部節目管理、人員獎懲乃至頻道經營,盡可能地避免某些無法把握的人為因素的幹擾”。除了收視率調查以及其後出現的觀眾滿意度調查以外,電視文藝節目還可以通過信件、電話以及網站留言等方式和觀眾進行交流,通過觀眾反饋回來的意見對節目進行及時的微調或大幅度的改革。
在節目播出之後進行的後續的調查研究工作和反饋回來的信息使整個電視文藝節目的傳播過程變成一個雙向交流的回路係統。信息從a地出發,然後又回到a地,但在這個過程中,流動的信息已經發生變化,回到原點的信息已經帶來了受傳者反饋的附加信息,電視文藝節目自我調節的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增強。
(二)傳播者的角色轉變
在傳統的傳播模式下,電視節目製作者處於“把關人”的位置上,控製著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此外,他們還擔負著“議程設置”的職責,即將信息放在節目的哪個位置播出,以什麼方式組織報道,等等。在傳播活動中,受眾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隻能接受由傳播者傳播的信息。而當代的職業傳播者應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同時還應該成為受眾的“服務員”和探索信息的“指路人”,巧妙地發揮“把關人”和“議程設置者”的作用,引導受眾信息接受的方向和內容,並以巧妙的編排顯示自己的傾向性,對受眾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