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電視文藝與電視觀眾的心理需要(1 / 3)

一、電視觀眾的心理需要

20世紀50年代,以亞伯拉罕·馬斯洛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創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成為心理學史上的“第三思潮”,也成為人類了解自身過程中的又一座裏程碑。

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論,幾乎可以運用到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驅使人類的是若幹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這是馬斯洛理論中一個獨到的基本概念。這些需求是心理的,而不僅僅是生理的。

(一)生理需要

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強烈的一種,莫過於對生存的需求。氧氣、水、食物、性、住所……是人得以生存的必需條件。一個極度饑餓的人,最想得到的就是一大塊麵包,這時候,安全、情感、美對他來說可能都是毫無意義的,甚至,為了一塊麵包他可以放棄自尊。

如果將人的生理需要加以延伸,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對於與生存相關信息的關注。就電視新聞來說,一則關於“經濟適用房買賣”的報道和一則“考古重大發現”的報道相比,相信前者更能滿足廣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在眼花繚亂的電視欄目中同樣可以發現,關於美食、健康的欄目總是有著廣泛的受眾群,它可以不受年齡、性別、職業的限製,因為它滿足了每個觀眾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的《生活》就是這樣一檔貼近百姓並且具有高品質和權威性的生活服務類欄目。它著力把握時代的脈搏,以百姓生活為報道主體,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以科學、健康、智慧的生活方式引導觀眾,服務百姓。“生生不息,共創美好生活”的欄目導語一度家喻戶曉,為生活服務類欄目樹立了成功的典範,這與其充分滿足了觀眾的一些生理需要是密不可分的。

(二)安全需要

一旦生理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就會出現安全需要。兒童心理學家發現,兒童需要一個可以預料的世界。兒童喜歡統一、公平及一定的規律。缺乏這些因素時,他就會變得焦慮不安。他喜歡的是有一定限度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不安的人對秩序和穩定有一種迫切需要,他盡量避免奇怪或不測之事。健康者也尋求秩序和穩定。

安全需要決定了人們必須首先要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諸如天氣、地理、自然災害等;社會環境,諸如政治、法律、輿論等。人們通過了解自己所生存的環境來確定自己的生存狀態和社會位置,並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對自己的生存策略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獲得秩序和穩定的安全感。

電視新聞的真實報道能使觀眾較為真切地了解和認識其所處的環境。003年春季的“非典”報道就是最好的例證。“非典”爆發之初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媒體也很少有相關報道。隨著疫情的日漸嚴重和一些地方媒體的遮遮掩掩,各種有關的謠言也像“非典”病毒一樣迅速蔓延開來,一時間,人們談“非”色變,不敢去醫院看病,而是購買各種預防的偏方,哄搶生活日用品,甚至連呼吸都充滿了死亡的危險。這時,有責任感的媒體站了出來,他們進入抗擊“非典”第一線,和“非典”患者親密接觸,和白衣天使並肩作戰,給處在惶恐中的受眾帶來了最珍貴、最真實的全麵報道,同時,向受眾普及相關的醫療知識,教大家科學的預防方法,漸漸使人們從恐慌不安的氣氛中平複下來。人們終於能夠以科學健康的心態麵對疾病,這對於最終戰勝“非典”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三)歸屬和愛的需要

當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出現對歸屬和愛的需要。馬斯洛發現,缺乏愛,就會抑製成長以及潛力的發展。這一點,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得到印證。現實生活中,許多少年犯都來自不完整的家庭或是有著不幸福的童年。臨床醫生一次又一次地發現嬰兒不能缺少愛。很多心理病理學者也認為愛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調的主要原因。馬斯洛說:“愛的饑餓是一種缺乏症,就像缺乏鹽和維生素一樣……我們需要碘和維生素C,這一點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毋庸置疑的。我提醒你們,我們需要愛的證據與此是完全屬於同一類型的。”

現代受眾對愛的需要越來越強烈,因為在現實社會中,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情感交流卻越來越匱乏。忙碌的工作和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像個陀螺一樣不停地旋轉,很少有時間停下來和身邊的朋友交流感情,甚至連親人之間也變得越來越冷漠。1990年,《渴望》的熱播正是適應了人們渴求真情的心理,在全國觀眾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四)尊重的需要

尊重有兩類,自尊以及來自他人的尊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有信心、有能力和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渴望來自他人的肯定、接受和關心。當一個人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時,他往往會變得更有自信、更有能力、更有成就感。

電視從業人員作為傳播者,怎樣才能滿足觀眾的尊重需要呢?這就涉及一個“視點”的問題。

隨著電視的出現及普及,大眾文化迅速發展,大有湮滅精英文化的勇猛態勢。大眾文化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提供給電視媒介一種“平民視點”。“平民”指的是最普通的民眾。從平民的角度看世界,看到的可能隻是一些微不足道、瑣碎平凡的小事,但其中卻包含了傳播者對觀眾真切的關心和尊重,它使電視一改以往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的權威感,成為和觀眾平等溝通交流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