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視點使電視欄目能夠以平等的態度關注各個群體的受眾,少了虛假的意識形態宣教,多了些人文關懷。人文關懷的方式是多樣的,比如傾聽就是一種人文關懷,當你讓一個普通人有機會把他真實的想法、情感和他在人生轉折點的一些複雜的或者是悲歡離合的故事以及感受表達出來的時候,不僅是訪問者而且受眾也在和他一起傾聽,這就是一種人文關懷。普通人身邊發生的故事往往更能打動觀眾,這也是現在很多談話類節目火爆的原因。
中央電視台的《半邊天》欄目站在女性視角,表達大多數女性的心聲,特別關注她們生存的困境;為沉默者代言,最大限度地表達弱勢群體的願望與聲音。因為它能緊緊扣住婦女的生存狀況、社會地位、發展前景、發展途徑、女性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適應與協調這些最基本的、最關鍵的問題,所以能牢牢吸引住人們特別是女性觀眾關注的視線。
(五)自我實現的需要
“一個人能成為什麼,他就必須成為什麼。”發現人類有成長、發展、利用潛力的心理需要馬斯洛稱之為自我實現是馬斯洛關於人的動機的理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馬斯洛還把這種需要描述成“一種想要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本來樣子、實現人的全部潛力的欲望”。馬斯洛發現,當一個人對愛和尊重的需要得到合理滿足之後,自我實現的需要就出現了。
電視文藝節目給電視機前的無數普通觀眾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自我實現的道路真人秀節目。一直以來,觀眾隻能在電視上仰視明星的光彩,而真人秀節目的出現使普通人也可以走上屏幕,展示自我,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說《幸存者》是對自身生存能力的挑戰,那麼《美國偶像》則是絕對的造星工程。在《新周刊》“2004生活方式創意榜”中,由湖南衛視與天娛傳媒傾力打造的“快樂中國,超級女聲”被評為“年度創意TV秀”,可以說是中國版的《美國偶像》。它是一檔大型無門檻音樂選秀活動。該活動以一種不分唱法、不論外形、不問地域的互動性、參與性超強的“海選”為主要特征,隻要喜愛唱歌並年滿16周歲的女性,均可報名參加。通過層層淘汰選拔,征選出真正具備培養前途與明星潛質的歌手,打造“平民偶像”。無數對歌唱抱有夢想的女孩紛紛報名,無論是淘汰還是通過,她們都在電視上展現了自己的風采,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願望。
(六)認識和理解的欲望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孩子最愛問“為什麼”,因為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其實,任何一個健康人都有好奇心,都會追求秩序、係統和穩定。用馬斯洛的話來說,“有人把這一過程稱為尋找意義,那麼我們就應該假設人有一種對理解、組織、分析事物、使事物係統化的欲望,一種尋找諸事物之間的關係和意義的欲望,一種建立價值體係的欲望”。
前麵也提到過,電視新聞給人們提供了一種了解、認識世界的新手段。同樣的,電視文藝中的專題片、紀實性節目等也能從某些方麵滿足人們認識和理解的欲望。
古代聖賢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問城記》說,“行萬裏路,問千座城”。這是湖南衛視電視欄目《象形城市》在2003年推出的年度策劃所試圖達到的目標。該欄目號稱中國第一檔城市文化地理電視專欄,希望見證“在全球化背景下奔跑而思想著的中國城市”。所推出的《問城記》出訪人類棲息地,選定中國十個城市作為解讀對象,記錄並分析現代化進程中各個城市的不同步伐以及變革的人文生態,該欄目組先後走過了青島、珠海、深圳、蘇州、昆明、沈陽等城市,並特別邀請作家龍應台隨行。龍應台隻是作為節目的一個代言人,清楚地替《象形城市》發問,用龍式語言點“問城”主題,帶領電視機前的觀眾走進各個城市,認識它們不同的曆史,理解它們不同的文化。
(七)對美的需要
人類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追求美,這可以從洞穴壁畫、陶器上的花紋、獸骨製成的首飾等人類早期的藝術作品中得到印證。馬斯洛發現,從最嚴格的生物學意義上說,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飲食需要鈣一樣,美有助於人變得更健康。實驗證明,醜會使人變得遲鈍、愚笨。所以,也可以說,需要美是人的天性。
審美需要在每種文化、每個時代都會出現。在當代審美文化領域裏,一個最為明顯的現象是,藝術和藝術活動發生了巨大變遷,審美從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走下,揭開神秘的麵紗,走向大眾與日常生活。電視文藝在這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一方麵,文學、歌舞、戲劇、戲曲等傳統藝術形式通過電視這個媒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傳播。以前,去劇院看一場演出是多麼奢侈的事,而現在,隻要坐在家裏的沙發上,就可以和全家人一起欣賞正在直播的大型晚會。電視媒體滿足了千千萬萬普通大眾的審美需要,也從此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藝術欣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