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電視媒體不僅僅起到傳播信息的作用,也在此基礎上創新出了新的藝術樣式,一些完全屬於電視媒體的藝術樣式,如電視文學、電視相聲、MV等等,而其中,最成功、最受歡迎的莫過於電視小品。至於MV的出現,完全顛覆了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式,把人們對音樂的注意力從聽覺轉移到視覺,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視聽語言,並受到全球青年人的狂熱喜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視文藝能被稱為藝術,正是源於它獨特的審美價值。
二、電視文藝滿足受眾需要的策略
如果電視隻是滿足了以上所說的人類的幾種基本需要,還不能說是完全滿足了受眾的需要。人的心理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係統的和不斷運動的。隻有努力在係統和運動中把握住受眾需要的一定規律,才能真正地把握受眾心理。
(一)及時滿足占主導地位的需要
人對哪一種需要的匱乏感更強,那一方麵的需要就更為迫切。這種較為迫切的需要,會對人的行為起主導作用,人的行為都會圍繞它進行。如一個饑餓的人,最迫切的需要就是食物;一個孤獨的人,最迫切的需要就是關愛。
不同的人群,占其主導地位的需要也會不同。青少年注重認識和理解的需要,因為他們正處於剛剛開始認識世界、渴求知識的階段。老年人則往往更多關注家庭和健康。男性與女性的最大區別就在於男性更多關注時事,女性更多關注人生、情感。男性注重“世界發生了什麼”,女性注重“我對世界的體驗”。1不同的欄目應當針對其不同受眾群的特點,把握他們的主要需求。
另一方麵,由於文化和社會環境的作用,不同的群體也會有一些共同的心理需要。如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反映的是共和國軍人的感情曆程,聽起來有些遙遠,但是他們擁有美麗的心靈、高尚的人格,燃燒著對生活的激情和憧憬,觀眾在他們身上找到的正是今天缺少的悲壯和崇高。
首先,新聞和電影、電視劇受到各行各業受眾的喜愛,因為它們滿足了人們共同的一些基本的心理需求。文藝節目的受眾中,文藝工作者最多,這和他們的職業密切相關。失業待崗人員對文藝節目的喜愛或許從一個方麵反映了文藝節目能夠消除孤獨、消磨時間、寄托精神的作用,也反映了這一群體主導的心理需求。軍人和農民是最少關注電視文藝的職業,一方麵是軍隊和農村收看電視的條件有限,另一方麵,恐怕也和電視文藝節目很少關注或者沒有真正關心農民和軍人有關,不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
(二)盡量滿足多種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需要之間也是有機關聯的,所以,人的行為往往不是由單個需要決定的,而是由幾個相互關聯的需要共同決定的。這種心理特征決定了人們在看電視時,總是希望能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把新聞、娛樂、情感、審美一網打盡。
韓劇的熱播可以說是準確地抓住了觀眾的這一心理,淒美動人的愛情,瑣碎而深沉的親情,肝膽相照的友情,跌宕起伏的情節,傳統與現代兼具的韓國文化,純淨優美的自然風光,魅力四射的偶像演員,精雕細刻的構圖用光……聚集了這麼多吸引人的因素,怎能不使觀眾“看了又看”?
在我國電視文藝節目中,最受關注和最有影響力的可能非春節聯歡晚會莫屬了。每年一度的春晚已經成為年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牽動著海內外億萬炎黃子孫的心。綜藝晚會的形式滿足了觀眾的多種需要,歌舞、相聲、小品、戲曲、魔術、雜技……豐富的節目類型中有娛樂,有審美,更有情感,再加上一些紀實元素的應用,成了除夕之夜最豐盛的一道視聽大餐。
(三)不斷提高創新,滿足不斷變化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受眾的心理需要是由物質到精神,由低級到高級不斷上升發展的。一旦某種需要得到滿足,這種需要就被平息,而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會隨之出現,這是一個常變常新的過程。
電視觀眾之所以“喜新厭舊”,正是這種心理特征的表現。當年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一炮打啊,各台都紛紛推出克隆節目,好景不長,又紛紛下馬,可見盲目的追隨模仿隻能造成資源的浪費。觀眾的口味在不斷變化,無論多麼流行時尚的東西,都有隨風而逝的一天。一個節目再好也不可能永遠受歡迎,隻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觀眾。因此,電視從業人員必須有把握時尚、預測趨勢的能力,不僅要求變求新,還要好上加好,創出精品,滿足觀眾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其實,不是觀眾沒有能力去欣賞精品,而是能稱得上精品的作品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