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受眾反饋與調查(2 / 3)

以下是課題組在全國18個省市進行的“電視文藝收視情況問卷調查”,顯示的是電視文藝在不同受眾群體中的接受差異:

(1)不同性別對節目類型的選擇

在對節目類型的選擇上,女性觀眾對文藝節目、電影、電視劇情有獨鍾,而新聞、法製類節目則比較受男性觀眾的關注。軍事、體育、經濟這類更為專業化和對象化的節目,更是成為男性觀眾的天下。如前所述,這正是主情受眾和主智受眾的區別所在。

(2)不同文化程度對節目類型的選擇

文化程度越高,對新聞專題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而文藝節目相比較來說更受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觀眾的喜愛。

(3)不同年齡對節目類型的選擇

在對節目類型的選擇上,20歲以下的青少年最愛看的依次是電影電視劇、文藝節目、娛樂節目;20~30歲的青年人最愛看的依次是電影電視劇、新聞、文藝節目;31~65歲年齡階段的受眾最愛看的依次是新聞、電影電視劇、法製節目;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最愛看的依次是新聞、電影電視劇、文藝節目。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觀眾對新聞的關注度也是不斷增長的。同時,電影、電視劇幾乎受到各年齡段觀眾的青睞;而文藝節目更受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喜愛中年人則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新聞法製;同樣的,遊戲娛樂節目也幾乎是年輕人的天下。

(4)不同地域對節目類型的選擇

綜合以上不同受眾群的分析可以看出,電視文藝的觀眾的基本情況是:女性觀眾多於男性觀眾,同時更受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喜愛,其中,遊戲娛樂節目最受青年人的青睞;觀眾多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和經濟收入相對較高。

受眾在選擇收看文藝節目的同時,對電視文藝到底又有多少了解呢?在回答“你是否了解電視文藝節目是指哪一類電視節目”時,29.9%的受調查者選擇“了解”。在對“哪些節目是文藝節目”的判斷中,《舞蹈世界》、《九州大戲台》、《感受交響樂》這類文藝節目基本得到了正確的判斷,而《電視書場》、《中國電影報道》則隻得到了不到半數受調查者的認定,甚至還有少部分受調查者認為《東方時空》、《今日說法》也是文藝節目,可見,觀眾對文藝節目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晰,或者自認為了解實則大相徑庭。

當然,這樣的受眾分析還是很粗略的,在具體的節目策劃中,對受眾定位的把握應當更加細化,這僅靠單純的收視率數字是無法反映的,必須做好更細致、專項的調查工作。

2.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

通過客觀數據的統計和主觀問題的回答,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如節目的收視率起伏的規律,節目的受眾定位是否合理等。

在對文藝頻道的調查中,83.3%的人知道CCTV3是綜藝頻道;74.1%的人知道CCTV11是戲曲頻道;50.1%的人知道中央電視台開播了音樂頻道。綜藝頻道、戲曲頻道開播已久,已經樹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得到大部分觀眾的認知,相比較而言,音樂頻道由於接收範圍有限、宣傳力度不夠等諸多原因,還沒有被廣大觀眾認識。

《藝術人生》和《同一首歌》是兩檔收視率較高的文藝節目。通過調查,課題組進一步發現,喜歡看《藝術人生》的觀眾有47.5%是因為能看到喜歡的藝術家,72.1%的觀眾想了解藝術家的人生經曆,46%的觀眾想知道藝術家的內心世界,24.3%的觀眾好奇想看看藝術家與普通人有何不同,18.4%的觀眾喜歡主持人朱軍;而喜歡看《同一首歌》的觀眾中,67.6%的觀眾是因為能聽到不同時期的歌曲,55.6%的觀眾是因為能看到喜歡的歌星,還有34%的觀眾喜歡現場演唱會的形式。

在對具體文藝節目的調查中,課題組還發現,節目的收視情況也和其所在頻道有關。CCTV1的文藝節目受眾最廣泛,如春節聯歡晚會、《藝術人生》;CCTV3的節目受關注度緊隨其後,如《同一首歌》、《曲苑雜壇》、《中國音樂電視》等;而戲曲頻道、音樂頻道的節目受關注度相對來說就要低很多。當然,一方麵是由於這兩個專業頻道的受眾定位本身麵就比較窄,另一方麵也說明這兩個頻道的品牌打造和節目製作水平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3.預測發展趨勢

了解電視文藝受眾的現狀及其形成的原因,結合電視產業的發展,可以對電視文藝的未來做一些合理的預測,以便適時推出更適合觀眾口味、更具時尚性的新節目。

在激烈競爭的電視時代,媒體隻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受眾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此時,係統而科學的受眾調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收視率的意義

在受眾調查中,收視率調查是最常見也是最受電視媒體關注的,它已經成為電視市場競爭的晴雨表。中國電視媒體引入收視率概念始於1986年,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並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隨著中國電視媒體逐漸走向市場,各電視台、各節目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收視率作為廣告商投放廣告的依據同時也是節目評價的標準之一,被擺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一)積極作用

電視業的競爭使收視率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收視率也刺激著電視節目和電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1.收視率是電視台對電視節目進行評估的主要指標,也是電視台製定宏觀決策的重要參考

用統計學的概念來說,收視率(Rating)的定義是指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收看某一頻道(節目)的觀眾人數(戶數)的百分比。也就是說,一檔節目和一個頻道收視率的高低代表了收看觀眾的多少。觀眾越多,從某個角度說明節目質量越高、越受歡迎,反之亦然。電視台把收視率的高低作為判斷和評價電視觀眾對某個頻道或某檔節目的喜好程度的主要根據,並以此來決定節目的調整或取舍,使節目的生產和編排更加合理,為頻道的改進和節目質量的提高提供客觀的依據。

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於2001年5月完成了一項對全國21家省級電視台和省會城市台進行的題為“電視收視率在電視台工作中的應用”的深度訪談,“結果發現,所有電視台在節目製播決策中都會考慮收視率因素,且收視率因素所占比重都超過了50%,有一半以上超過了70%,隻有一家例外;所有電視台在裁撤停播節目時,都優先考察收視率,即被停播的節目基本上都是因為收視率過低而遭淘汰。不少電視台已將收視率作為一個相對客觀的量化指標,用於內部節目管理、人員獎懲乃至頻道經營,盡可能地避免某些無法把握的人為因素的幹擾”。在市場力量麵前,主觀意誌、人情說項,似乎逐漸在失去以往的一些效力,電視台的宏觀策略越來越趨於理性、客觀。

2.收視率是投放廣告的重要依據,也是促進電視市場走向成熟的巨大推動力

1998年後,電視台實行自收自支,被完全推向市場,靠廣告收入維持生存。90年代中期以後,省級台紛紛開設衛星頻道,打破了中央電視台的壟斷,多頻道電視時代來臨,觀眾和廣告商的選擇性同時增大。廣告商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以收視率為依據進行媒體規劃和購買。在節目購銷中,按照收視率高低“以點論價”;在廣告競標中,收視率更成為廣告商投放廣告的重要指針。

激烈的廣告競爭帶動了節目的不斷創新完善,也使電視產業化一步步邁向成熟。電視作為商品,已經開始按照一定的商業規則進行生產、交易、消費。同時,一批成熟的廣告公司專業代理電視廣告,走上了市場化、規模化的道路。

(二)陷入誤區

收視率評估體係過於單一和粗略,過分重視量化的考察,忽略了關鍵的質的考量,令企業對媒介的評價和選擇產生了很多誤區。

1.收視率不等於滿意度

很多媒體和廣告商往往一廂情願地認為,收視率越高即意味著節目的受歡迎程度越高。其實,收視率所代表的僅僅是一定意義上某一時段收看該節目觀眾數量的多少,至於節目質量和觀眾關注度、滿意度的高低,則無法通過簡單的收視率數據來體現。

在生活節奏加快的現代生活中,一家人聚精會神地坐在沙發前看電視的場景已經很難再出現了,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邊做家務一邊收看,一邊吃飯一邊收聽,也就是所謂的伴隨性收看。在這種情況下,觀眾的關注度是不得而知的,但卻完全被收視率測量儀記錄在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