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乏這樣的情況,由於節目的特殊性導致節目的收視率很高,但觀眾的滿意程度卻要打個問號。如央視的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節目,由於政策規定地方台必須對此進行轉播,觀眾隻能沒有選擇地收看,收視率自然是上去了,甚至是長期占據收視排行榜的榜首,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節目”,但這所謂的“最喜愛”著實值得商榷。
2.不同類型節目一刀切
信息時代電視的發展趨勢是從大眾時代進入小眾時代,麵對的觀眾也逐漸細化。對於小眾節目來說,由於它是針對特定的目標觀眾的,如少兒節目、老年節目和農業節目等,都有它固定的收視群,如果將所有節目都混在一起進行測評,肯定有不科學的地方。
比如,兒童類節目的目標觀眾很明確就是兒童,那麼,在它的目標群體中收視率是很高的。在現有的收視率調查中,由於樣本量有限,將兒童作為調查對象的情況很少,這樣得到的兒童類節目的收視率是針對所有電視觀眾的,而不是兒童節目在它的目標觀眾(兒童)中的收視率。這樣的結果在目前的收視率報告中很少有體現。
下麵不妨以戲曲節目為例,在被調查對象中,44.6%的人從沒有收看過戲曲節目,48.3%的人偶爾收看,隻有7.1%的人經常收看;在收看過戲曲節目的觀眾中,31.3%的觀眾是因為想了解了解,12.7%的觀眾因為喜歡戲曲藝術,4.1%的觀眾想跟著學唱幾句。隨著年齡的增長,觀眾對戲曲節目的認知度不斷提高,65歲以上年齡段的認知度最高,這是因為戲曲屬於傳統藝術,更受中老年人的喜愛。
戲曲節目雖然受眾群小,但目標觀眾明確且忠實度高。目前的關鍵是如何抓住那些偶爾收看、想了解了解的無意受眾和潛在受眾。
還應該注意的是,有些節目的內容注定是曲高和寡的,如紀錄片、文化、科教、農業等,自然不如《開心辭典》、《非常6+1》這些娛樂節目火爆。尤其是在電視台實行收視率“末尾淘汰”製度之後,這些節目的命運就更是岌岌可危。在經濟效益的門檻麵前,一批門庭冷落的文化類節目不得不麵臨下崗的尷尬境地。但我們並不能僅僅憑著收視率就忽視那些注重文化、曆史的紀錄片和專題片等,隻有各類節目共同發展,才有益於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3.過分強調收視率會導致節目低俗化
課題組在調查中還發現:文化程度越高,受眾選擇看書和上網的比例越大,因為這二者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才能理解和使用。碩士以上的人群更愛看現場演出,這可能和他們的收入以及欣賞水平有關。而電視則更受高中、中專以下文化程度的受眾喜愛,因為相對電影現場文藝和演出來說,電視更通俗化、平民化。正因為如此,一些媒體為了追求商業利益一味迎合受眾,把通俗弄成了低俗。
2004年11月15日,美國克裏弗蘭德市WOIO電視台首次播放了全裸新聞報道。一名赤身裸體的女主持人沙龍·裏德站在鏡頭前麵,報道了關於一名藝術家照片的新聞。該報道打破了當地有史以來最高電視收視率紀錄。而電視台關於裸體報道的網站也被訪問者擠得水泄不通,有近100萬名訪問者。但是,一些觀眾強烈地譴責了電視台的做法。美國聯邦交流委員會也要求電視台的網站為此新聞報道罰款55萬美元。該電視台主任表示,之所以播放這種全裸報道,目的在於提高11月份電視台新聞收視率。
雖然目前在我國還不可能出現這麼極端的情況,但是在收視率的壓力下,很多節目尤其是一些娛樂節目為了迎合觀眾,不斷翻新出了各種奇招怪招,有美女主播躺著報天氣的,有以整蠱嘉賓為樂的,有以驚險刺激甚至令人作嘔的遊戲環節來抓住觀眾眼球的,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也難怪,當淘汰的大刀時時懸在頭頂,自然會加劇某些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而受到衝擊最大的還是那些有著深厚人文積澱和文化底蘊的節目。
作為強勢媒體,電視除了娛樂大眾、傳遞信息這類功能,還有引導觀眾品味、傳播社會文化的責任。一味追求收視率,甚至以媚俗為提升的捷徑,隻會使一大批有一定文化素質或文化需求的觀眾離電視越來越遠,也將使電視藝術日益喪失其文化價值,成為“精神垃圾”。
(三)建立合理的節目評估體係
收視率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節目的質量以及觀眾對節目的喜愛程度。而衡量一檔節目的優劣,收視率雖是一個標準,但絕不是唯一標準。
1.觀眾滿意度調查
如果說節目收視率調查注重的是“量”的多少,那麼,觀眾滿意度調查則更關心“質”的高低。
這類觀眾調查在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在英國,隨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電視台也陸續開始進行這樣的調查。滿意度調查要求觀眾在1~100或1~10的量度標尺上,對不同類別節目的各種質量指標如節目的製作質量、可視性、權威性、娛樂性、益智性、主持人表現、播出安排的合理性等打分,評價節目是否值得收看以及收看的興趣或享受的程度。對於這類量度調查的數據指標,有的國家稱為“欣賞指數”,有的稱為“享受指數”,有的稱為“興趣指數”。這類觀眾對節目質量意見的調查作為專業評價的綜合指標,更能客觀反映節目成功的程度。這類指數使節目製作者能真正了解到觀眾的喜好、要求及其對節目的具體意見,更有利於電視台改進電視欄目設置和節目製作。
2.專家評估
如果說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評估更多的是基於感性認識,那麼專家評估則賦予了更多理性成分。
專家集合了社會、新聞、經濟、文化、藝術等各領域的優秀人才,他們是各自研究領域的權威人士。專家評估可以彌補數據(如排行榜、收視率)的冰冷與抽象,他們理性的分析與建設性的意見,讓電視從業人員更便於接受,同時他們能夠帶來最新的觀念和知識,也補充了電視從業人員知識單一的缺陷,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影響一檔電視節目收視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還有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這需要在長期實踐和觀察中慢慢探索和總結。專家評估將使電視節目的評估更加全麵、合理,並在實踐中摸索出電視節目發展的一些內在規律,又將這些規律、理論用於指導電視節目的投入、編排、製作及後期播出等,形成一個健康的良性循環。
一個相對客觀、完善的節目評價體係需要多重視角的反饋、綜合數據的考量,僅僅看收視率是片麵的,隻有將收視率、滿意度和專家評估相結合構成綜合評估體係,才能使節目評估的標準趨於規範、多元,使節目評估的結果趨於客觀、公正、積極。但是,不論采用何種評價體係,觀眾的反饋始終是最重要的,因為歸根到底,電視傳播的對象是觀眾,以受眾為中心是電視從業人員應始終堅持的理念。
四、確立以受眾為中心的電視文藝傳播理念
“在現代社會裏,信息極大豐富,受眾麵臨著多種選擇,隻有對自己需要的東西才會表現出興趣,讓受眾注意內容才有可能用傳播內容去影響受眾,如果連受眾的注意力都不能吸引,這樣的傳播勢必將跨入被受眾淘汰的行列。因此,現代社會的傳播活動必然是從受眾的需要出發,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活動。”
當前社會正處於由“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過渡的傳播時代。所謂傳者本位,就是新聞傳播活動從傳者需要出發,以傳者願望為中心,忽視乃至無視受眾的需要,強調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輸。所謂受者本位,是指強調從滿足受眾的需要出發,以受眾為中心展開新聞傳播活動,從而使傳者與受眾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動,提高傳播效果和社會效果。一切以受眾為出發點已經成為現代媒體傳播的重要理念,電視文藝節目也應該了解受眾、服務受眾,以受眾為中心。
首先,節目定位要從滿足受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主觀臆斷。要細分受眾,了解不同受眾群體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調整節目編排以及發展的方向,填補空白,形成特色。
其次,要重視受眾的參與和反饋。通過多渠道了解受眾的反饋,進行細致的受眾調查,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虛心接受受眾的建議和意見,不斷改進創新。更重要的是,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堅決不能放棄節目的社會效益、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應該在滿足受眾需要的同時更好地引導受眾,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和參與意識,形成良性循環。隻有做好以上幾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受眾為中心,電視文藝節目才能越來越健康和繁榮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