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大眾傳播研究的曆史,其實關於大眾傳播對社會成員的環境認知活動的影響問題並不是“議程設置功能”理論提出的一個新觀點。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新聞學家W.李普曼就認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它形成人們頭腦中“關於外部世界的圖像”,並由此影響人們的行為。40年代末,傳播學奠基人之一拉斯韋爾進一步提出了大眾傳播具有“環境監測功能”。50年代和60年代也有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這一觀點,例如,B.C.科恩在考察報刊的國際報道的影響時曾經指出:“在許多場合,報刊在告訴人們應該‘怎樣想’時並不成功,但是在告訴讀者‘想什麼’方麵,卻是驚人的成功的。”但是,將大眾傳播的環境認知和影響最早明確地概括為“議程設置功能”並進行了實證考察的,則是麥庫姆斯和肖。
“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提出後,引起了傳播學界的廣泛矚目,許多學者紛紛對它進行了探討和驗證。較有體係的研究有美國學者D.H.韋弗在1976年的調查,日本學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進行的調查,等等。這些調查的結果都顯示:在傳播媒介的“議程設置”和受眾的“議程認知”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議程設置功能”理論從產生到發展,側重點都在對新聞的研究。作為現代社會人們獲得資訊的重要途徑,新聞的“議程設置功能”已經得到反複的印證。電視文藝節目從內容上彌補了單純的新聞節目留下的空白,在提供給人們信息的同時也創造了娛樂環境,劃定了公共審美標準,傳承了社會文化,也就是說,電視文藝傳播同樣具有“議程設置功能”。
二、電視文藝傳播與環境認知
對於大眾傳播議程設置效果的研究,學術界主要從三種機製上來考察。第一種機製稱作“0/1”效果或“知覺模式”,也就是說,大眾傳媒報道或不報道某個議題,會影響到公眾對該議題的感知;第二種機製稱作“0/1/2”效果或者“顯著性模式”,即媒介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第三種機製稱作“0/1/2…N”效果或“優先順序模式”,即傳媒對一係列議題按照一定的優先順序所給予的不同程度的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重要性順序所作的判斷。一般認為,大眾傳媒主要是通過這三種機製來設置議程,而且從“感知”到“重視”再到為一係列議題按照其重要程度排出“優先順序”,這是一個影響和效果依次累積的過程,越往後效果越大,影響也越深刻。
大眾傳播“議程設置”效果的這三種機製,恰恰與受眾在欣賞電視文藝節目時接受心理的三個層次不謀而合。從接受美學的立場上看,電視文藝的受眾不隻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藝術作品的完成者和藝術價值的實現者,從這個層麵上說,電視文藝傳播的議程設置效果主要有三個方麵:
(一)提供娛樂環境
廣義上的審美娛樂性應該說是一切文化媒介的內在基質,但這裏所說的審美娛樂功能,則指一種特定的、狹義上的審美,即由藝術方式所傳達、刻畫、塑造出來的審美形象和審美情感所產生、具有的娛樂性。電視文藝節目不像新聞類節目那樣傳播實用性信息知識,或者做簡單的思想宣傳,而是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吸引受眾,達到與受眾交流感情、互通心靈的目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要“更加莎士比亞化”,而不要“席勒式地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單純的傳聲筒”。電視文藝傳播提供的娛樂是一種具有審美性質的娛樂。傳統的電視文藝理論常常把娛樂看作低俗的東西,把娛樂與審美放到極端對立的位置上,這使得電視文藝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受到局限。其實,國內外有關心理學的試驗和理論一次又一次證明:人們對娛樂的需求、在工作之餘放鬆心情的需求恰恰是人最本能的需求之一。“遊戲、娛樂是人追求自由的一種表現,就像席勒所說:‘在人的一切狀態中遊戲才使人成為完整的人,使人的雙重本性一下子發揮出來。’而藝術作為人類所有遊戲活動中最具人性價值的娛樂活動,恰恰是人類超越物質現實本身的束縛而具有某種精神超越性的品質所在,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審美性直觀再現,因而它給人類帶來的愉悅和享受是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的。”
受眾對娛樂環境的需求促進了電視文藝節目的快速發展,綜藝娛樂節目層出不窮,如中央電視台的《同一首歌》、光線傳媒的《中國娛樂報道》、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歡樂傳媒的《歡樂總動員》、鳳凰衛視的《娛樂串串秀》等節目已經在觀眾的心目中形成了文藝娛樂節目的品牌,這些娛樂資訊節目為觀眾提供了怡情審美的精神快餐,而綜藝晚會節目又讓從工作和學習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的現代人有了放鬆心情的空間。每年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作為國內電視文藝節目的精品,已經成為普通百姓大年三十晚上必看的節目,央視索福瑞媒介調查公司於2002~2004年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春節聯歡晚會在各類節目的收視率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最近一次的調查中,盡管觀眾認為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質量有所下降,但是認為春節聯歡晚會應該繼續辦下去的人數占全部被調查人數的將近八成。除了我國本土的電視台和私營影視製作機構競相開發娛樂節目市場,目前進駐我國的外資媒體也紛紛把娛樂作為節目開發的重點。電視文藝的娛樂功能作為議題被提上了人們的生活日程,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環境和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