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電視文藝傳播與環境認知(3 / 3)

(二)提示公眾對美的認知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在欣賞接受文藝節目的過程中會用自己的判斷標準去評判所看到的內容,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取舍,而影響這種取舍的正是電視文藝節目本身一段時間經常提到的某種標準或內容。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文藝節目中,觀眾最常看到的就是明星的出現。明星的出現在現代社會並不是偶然的、一蹴而就的。演藝經紀公司為了打造一個明星,往往要動用多種宣傳模式和方法,其中常常會用到的一種就是曝光與明星相關的各種谘訊俗稱“爆料”。演藝經紀公司還想辦法讓明星出現在電視台的各個欄目(主要是文藝欄目)中,增加該明星的曝光率。

觀眾對明星的接受實際上是從心底裏對其某一方麵的認可,明星最終能成為萬眾矚目的公眾人物,也正是符合了大眾審美接受的心理。台灣著名流行音樂歌手李玟的出名得益於為她量身打造的MV在美國MTV全球音樂台24小時滾動播出,電視文藝傳播的廣泛性讓她一夜之間成為世界矚目的巨星,成為流行和性感的代言人。如果沒有電視文藝傳播,就沒有這樣的明星製造機製。反之,如果有的明星一段時間退出觀眾的視線,也會被觀眾自然忘卻。這說明,電視文藝傳播內容的強弱度為觀眾的議題做出了判斷和選擇,被選擇出來的議題從文藝美學的角度說就是一種對美的認知。

另一個有力的例證是人們對電視文藝節目所倡導的“時尚感”的認可。在當代文化語境中,電視文藝節目已經擔負起倡導時尚流行的重任。從主持人、演員的穿著打扮到話語體係、色彩觀念等,電視文藝傳播的具體功能變得多元化。

(三)傳承社會文化

人們對大眾傳播產品的消費,與滿足人們生理需求的一般物質產品的消費不同,前者主要是精神內容即意義的消費。意義是一定的社會文化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文化性。

什麼是文化呢?從人類生活(特別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內容與內涵角度來看,有著“文化科學奠基人”之稱的泰勒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中提到:“從最為廣泛的民族誌的意義上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綜合性體係。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學到的其他能力和習慣。在依據普遍原理探索人類各種社會中存在的條件時,它是探索人的思維和行為法則最為適宜的主題。另一方麵,使文明得以廣泛普及的單一性,大體上可以歸結為具有單一原因的單一行為。而文明的各種程度則可以視作發展或進化的階段。換言之,各個階段即是過去曆史的結果,也將在創造未來曆史時發揮固有的作用。”在泰勒的解釋中,他強調了文化最重要的內涵是一種精神性的創造,“它是探索人的思維和行為法則最為適宜的主題”。電視文藝對社會文化的傳承功能實際上是議題選擇和審美升華的最高階段。從傳播學議程設置效果的角度看,文化實際上是人們審美過程中將議題優先化的結果,是對審美標準認可與總結的曆史過程。“電視文藝作為源於人類生活、人類曆史的藝術產品,它必然反映和打上某一時代、某個社會、某種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換句話說,電視文藝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它必將肩負起文化傳播與發揚的重任。

當然,如果單看某一次成功的電視文藝傳播,其本身也是一次文化傳播活動。但是,如果將電視文藝傳播活動放到曆史的度量衡上,對文化的傳承則一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第一,電視文藝傳播、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的開播為

“國粹”戲曲藝術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和平台。中國傳媒大學電視文藝傳播研究課題組的問卷調查顯示,戲曲頻道深受中老年觀眾的喜愛,並且在一些中小城市收視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許多青年觀眾也認為電視與戲曲藝術的結合會帶來中國戲曲藝術的新發展。

第二,電視文藝傳播對外來文化的引入。電視文藝作為傳播媒介將現代社會各國文化的交流信息與活動廣泛地傳播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和角落,單一的、傳統的民族文化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日益提高的欣賞口味和水平。目前全國的電視文藝欄目,將國外的流行音樂、舞蹈作為吸引觀眾的重要籌碼,一時間在內地掀起了“歐美流行風”、“哈日風”、“哈韓風”。觀眾口頭傳唱的曲目多了選擇,一些年輕人更是大膽地模仿電視節目中所介紹的異域風格來裝扮自己,顯得時尚前衛。電視文藝的傳播是傳統文化宣傳、繼承和發展的重要陣地,更是多種文化交融的橋梁。中央電視台郭霽虹導演曾在她的文章《中國文化的傳播者論海外電視文藝的藝術特征》中提到,“對民族深厚文化傳統和自身文化傳播使命的尊重,是我們海外電視文藝工作者的重要立足點。在我們的作品中,要用‘國際語言’向海外觀眾講述‘中國的故事’;要展現中華民族悠遠文化的永恒魅力;要展現中西文化交融的恢宏氣度和當代中國的時代氣息;要體現華人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聯結,既要表達愛國情愫,又要抒發世界情懷,把‘民族之聲’融入世界和平友好的‘大合唱’當中去,從而體現出國際化、民族性、時代感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