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藝從業者在製作節目的過程中常常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眾口難調”,老年觀眾與青年觀眾,城市觀眾與農村觀眾,學曆高的觀眾與學曆低的觀眾,南方觀眾與北方觀眾,不同民族的觀眾……都有對節目的各自不同的評判標準。一台青少年熱衷的綜藝晚會很可能在老年觀眾中的收視效果極差,而老年觀眾喜愛的戲曲節目可能也沒有多少年輕人捧場,這些都為追求高收視率的現代電視文藝傳播帶來了挑戰。在現代信息社會中,電視文藝傳播將藝術與文化用最快捷的方式傳播出去,普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按照一般人的觀念,電視文藝傳播媒介的高度發展和普及可以改善知識傳播和教育的條件,其結果將帶來整個社會審美文化水平的提高,並有助於縮小社會各階層和群體間的差距,擴大社會平等。但是事實往往與人們的願望相反,電視文藝傳播媒介越發展,這種差距和不平等就越大美國學者P.J.蒂奇諾等人的“知溝”理論對這種事實上形成的反差作出了解釋。
一、“知溝”理論概述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對學校中貧富兒童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上的差距廣泛關注,使得要求實現教育機會平等的社會呼聲不斷高漲。在當時社會的壓力下,美國政府推出了一個補充教育計劃,試圖通過大眾傳播和其他手段來改善貧困兒童的受教育條件,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製作了一部兒童啟蒙教育電視係列片《塞薩米大街》(又名《芝麻街》)。製作這部係列片的重要意圖便是利用普及率已經很高的電視媒介來緩解貧富兒童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但是節目播出後的結果卻令人意外,盡管《塞薩米大街》的播出對貧富兒童都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對節目接觸和利用最多的還是那些富裕兒童。這部以緩解教育體製弊端為目的的係列片實際結果卻是擴大了兩者之間的差距。這種狀況說明,在現代社會,盡管大眾傳播將同樣的知識或信息傳送到每一個家庭和社會的各個角落,人們在接觸和利用這些知識和信息的機會上並不存在平等與否的問題,然而它所帶來的社會結果卻是遠比人們想象的複雜。
1970年,美國傳播學家蒂奇諾等人在一係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假說理論:“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夠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2這個假說的提出意味著“知溝”理論的誕生。
蒂奇諾認為,造成“知溝”擴大的原因,除了接觸媒介和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外,還有以下幾方麵的因素:(1)傳播技能上的差異獲得關於公共事物和科學知識,需要一定程度的閱讀和理解能力;(2)已有知識儲存量的差異知識儲存越多,對新事物、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越快;(3)社交範圍的差異社交範圍越廣,人際關係越活躍,獲得知識的過程越能加速;(4)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的因素生活的水準、層次與媒介的內容越接近,對媒介的接觸和利用程度越高;(5)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傳播有一定深度的關於公共事務和科學知識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體),其受眾主要集中於高學曆階層。在上述無論哪一方麵,社會經濟地位高的階層都處於有利的狀況,這是造成社會“知溝”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
(一)信息富裕層和貧困層的兩極分化
“知溝”理論的基礎是以貧富差距巨大的西方社會為藍本。“知溝”現象在社會主義國家裏有沒有出現呢?在電視文藝傳播的領域是否也表現得如此明顯呢?日本學者兒島和人認為,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知溝”的存在是事實,它不僅表現在貧困和富裕階層之間,而且會廣泛地表現在性別、年齡、職業、行業、群體、地區、民族、國家以及文化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