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收視環境上看
首先從收視環境來看,據統計,截至2002年底,我國共有電視台368座,共開辦電視頻道2124個,其中,國家級電視台有中央電視台和中國教育電視台,每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每個地級市或以上城市基本都至少有一座電視台。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電視機大國,其生產量和擁有量均居全球之首。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電視機價格的下降,城鄉居民家庭的電視機擁有率也不斷提高,但是,農村與城市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002年,城市家庭的電視機擁有率為98.3%,農村家庭的電視機擁有率也達到了97.5%,擁有兩台和兩台以上電視機的家庭比例,在城市為24.9%,在農村達到13.5%,城鄉家庭平均每戶可以收到23.7個頻道。但是,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02年在全國68個市縣的基礎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所調查市縣中,城市居民家庭平均可接收24.5個頻道,農村居民家庭平均隻能接收10.8個頻道。從接收的頻道類型看,城市居民家庭主要接收的是有線頻道和衛視頻道,而農村居民家庭主要接收的是無線頻道和衛視頻道。全國各大行政區中,華北和西北地區居民家庭平均每戶可以接收的頻道最多,分別是27.9和28.8個,其他地區差別不大,都在20個以上。此外,電視信號接收方式在城市以有線接收為主,在農村以室外天線接收為主;89%的城市家庭能收看到衛視節目,但是隻有40.2%的農村家庭可以收看到衛視節目。
從廣義上來說,“知溝”也是“信息溝”,N.卡茨曼曾對於新技術的發展表明了他對“信息溝”的看法3:
(1)新傳播技術的采用將帶來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這對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都是如此。
(2)新技術的采用所帶來的利益並非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是均等的。現有信息水準較高或者信息能力較強的人,能夠比較弱的人獲得更多的信息,其理由是:
①新技術的早期效果,首先會帶給那些傳播活躍、既有信息積蓄量大的社會群體。
②對新媒介技術及其傳播內容的接觸和使用需要相關知識,這對現有信息能力較弱的人是不利的。
③采用新技術需要經濟條件或其他資源,而這些資源的現實社會分配並不均等。
④現有信息水準的程度與采用新媒介技術的積極性成正比,主觀因素也決定了前者處於有利地位。
……
(3)新媒介技術層出不窮,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其趨勢可能是“老溝”未能填平,而新溝又不斷出現。
收視環境的差異是導致城鄉居民對信息接收產生差距的重要原因。
2.從觀眾收視行為和特征上看
收視環境的差異給觀眾的收視行為和收視特征又帶來了哪些分野呢?
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02年全國基礎調查結果,目前中國大陸4歲以上的電視觀眾規模已達11億6700萬人。在電視、報紙、廣播和互聯網等媒體中,電視的受眾規模最大。然而,城鄉觀眾的差異同樣明顯:
(1)城市男性觀眾比例高於女性觀眾,農村男、女觀眾比例基本持平。
(2)青少年觀眾的比例農村高於城市,中年觀眾的比例城市高於農村。
(3)城市觀眾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為主,農村觀眾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
(4)城鄉觀眾職業分布差異顯著。
(5)農村觀眾以低收入為主,城市觀眾以高收入為主。
(6)北方觀眾收看電視的時間多於南方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