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到1977年1月,納爾遜在軟弱的福特政府中擔任副總統,而他的私人手下基辛格此時為國務卿。納爾遜雖然掌握了政府實權,但最終他還是離總統夢漸行漸遠。
1976 年,總統夢想破滅的納爾遜退出政界返回紐約,回歸家族從事企業管理、政治和藝術的研究工作。
在從政以前,納爾遜一直是家族領袖,他曾經成功帶領兄弟們從父親手中奪得屬於他們的權利,並以宏大的視角影響了兄弟們的生意視野。洛克菲勒家族後來在南美地區的生意,均是在納爾遜的策劃下完成的。
納爾遜從政後,家族的事務主要由勞倫斯管理。勞倫斯天分較高,不僅自己的風險投資做得相當出色,而且因為奉行把慈善業務領域留給大哥約翰的管理方式,從而實現了家族和平相處。
現在,納爾遜回來了,他想當然地認為,家族應該由他來管理,並且真的當仁不讓起來。
勞倫斯好說,他小時候就以納爾遜的意誌為自己的意誌,即使他不認同二哥的政治家的價值觀,但從樸素感情上還能接受二哥的領導。四弟溫斯洛普此時已經去世,而五弟戴維則正忙於大通銀行業務而無暇顧及家族事務,因此對納爾遜歸來主持家族沒什麼異議。
但大哥約翰就不同了。在納爾遜不在家族的20多年中,約翰已經成功地扮演了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事業的繼承者,並且已經確立了江湖地位。現在,二弟像一個侵略者一樣,突然要占領屬於自己的領地,約翰當然不認可了。
1975年4月28日,美國總統福特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會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及副總統納爾森·洛克菲勒討論美軍撤出越南西貢(現胡誌明市)事宜。
讓納爾遜意外的是,除了大哥約翰,子侄輩也不認可他。在隨後的家族會議上,納爾遜受到了後輩們的圍攻,從他的政治主張到家族政策,納爾遜被後輩批得幾乎體無完膚。
這種四麵楚歌的家族地位,納爾遜自然無法做成家族的族長。作為平衡,家族王位轉移到了戴維手上。對於一生處於權力核心的納爾遜來說,這樣的結局有些殘酷。
1979年1月26日納爾遜猝然辭世,終年70歲。
納爾遜之死
納爾遜注定是個不安分的人,他的死也讓美國媒體著實熱鬧了一陣。
納爾遜死在位於紐約市中心第54街13號私人住宅的辦公室裏,當時在他身邊的是女助手梅根·馬沙克。31歲的梅根·馬沙克年輕、漂亮,在與納爾遜接觸之後,房子、車子等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傳聞立即四起,納爾遜沒有也無法就此作正麵回應,他沒有被驗屍,並且家族很快為他舉行了火葬。
經過查證,在納爾遜去世的當天傍晚,他還同妻子馬格萊塔和兩個兒子在紐約第50街的雙層公寓裏享受天倫之樂。稍後,他由私人司機駕車送到市中心的第54街的私人住宅。快到晚上9 點時,他給住在離住宅不遠的助手梅根打電話,要她來一下,討論有關編寫藝術叢書的問題。梅根穿著黑色的長晚服,很快就來了。當時整個公寓隻有他們兩人,在幽靜氣氛中,他們開始了編寫藝術叢書的工作。
在《洛克菲勒回憶錄》一書中,弟弟戴維深情地回憶起二哥:
“戰爭以後,納爾遜曾短暫地為杜魯門總統工作,擔任他的衛生教育福利部第一副部長,最後成了艾森豪威爾總統的特別助理。在所有這些工作中,納爾遜都證明自己是一位能幹的行政管理人員,是國內和國際事務的創造性政策製定人。”
“他在公共事業方麵的最大貢獻,是在他擔任4屆紐約州州長期間作出的。他相信——我也相信——在創建一個更加人道、更加進步的社會方麵,政府的作用最關鍵。雖然是個共和黨人,但納爾遜與有組織的工會和少數民族團體建立了密切、持久的關係。納爾遜從來不會讓傳統阻擋他前進的道路,因此改變了紐約州政府的性質和職能:他改革了政府的結構,注入了變革和創新的精神。他的許多成就包括發展了州裏的高等教育體製、大幅度增加了公園麵積、徹底修改了稅收體製。在納爾遜的領導下,紐約成了進步型州政府的楷模。”
“納爾遜是個創造性的堅強領導人,是美國20世紀最有成效的政治家和行政長官之一。他還是我們國家培養出來的為數不多的具有遠見卓識的國際政治家之一。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總統。”
戴維充滿溫情的回憶,令人相信,納爾遜小時候確實沒有欺負這個弟弟。
勞倫斯·洛克菲勒出生於1910年,是小洛克菲勒的第四個兒子。
與哥哥姐姐一樣,勞倫斯從小也過著簡樸的生活。小洛克菲勒繼承了父親簡樸低調的作風,盡量不讓孩子們知道家裏有花不完的錢,因此洛克菲勒的後代一般都不太知道家裏有很多錢。